名人自殺恐引效仿 醫籲媒體節制報導

蔡岳宏 2018/06/12 12:57 點閱 16731 次
近日波登(圖)、絲蓓自殺事件,引起美國國內關注自殺議題。(photo by 安東尼波登臉書)
近日波登(圖)、絲蓓自殺事件,引起美國國內關注自殺議題。(photo by 安東尼波登臉書)

【台灣醒報記者陳寧、蔡岳宏綜合報導】近來美國名廚安東尼.波登與知名設計師凱特.絲蓓自殺身亡讓各界深感遺憾,針對名人自殺新聞對於社會情緒是否有影響,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張書森表示,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自殺新聞報導可能造成「維特效應」的模仿風潮,並呼籲媒體勿渲染、描繪細節。北市聯醫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表示,有自殺念頭的人一定會有徵兆,例如睡比較晚、上班遲到等行為改變,民眾應多注意家人、朋友的近況,適時提出協助。

美國自殺率升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名廚兼美食旅遊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8日被發現於法國出外景時,在飯店自殺身亡,享壽61歲,自殺消息一傳出震驚世界。《商業內幕》報導則指出,凱特.絲蓓5日被發現於家中輕身。她的丈夫表示,絲蓓長期受憂鬱與焦慮所苦,夫妻已分居10個月。據悉,美國自殺率17年來已上升30%,而一年平均全國自殺率增加率為25%,自殺問題在美國持續蔓延,但其中一半以上自殺身亡者,並沒有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指出,美國近年平均每10萬名民眾就會有16人自殺,2016年統計已有4萬5千人輕生,其中有25州在17年內的自殺率成長超過30%。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指出,美國熱烈討論的槍枝問題,除槍擊造成的死亡事件,大部分的死亡原因卻來自於自殺,有高達3分之2的槍枝死亡事件為自殺。

報導指出,現今美國自殺原因雖部分與心理理疾病相關,卻非絕對。金錢壓力、人際疏離及身體疾病都可能使人走上極端,醫生建議不應只看單面向,而忽略其他有自殺可能的因素。

報導恐引模仿效應

「大部分自殺者都不會求助醫師,美國50%沒心理疾病的數據其實是嚴重低估。」張書森表示,自殺潛在者以心理疾病患者居多,「但自殺的原因是多面向、多層次」對於自殺預防也應如此,他說,在個人層次,應給足夠的資訊,鼓勵自殺潛在者主動求助,身邊的人應給予支持、關懷;至於團體方面,政府應試圖移除自殺物,如禁用農藥,另外媒體也不該描繪細節,講述自殺方式,甚至過度報導而合理化自殺,造成「維特效應」。

「媒體盡量不要在標題就寫出名人自殺的原因或方式,會讓自殺潛在者覺得自殺很容易,」陳映燁說,尤其是名人突然自殺的新聞最好避免,「易營造任何人都可自殺的氛圍」,她指出,媒體可以多報導呼籲不要自殺的新聞,至於許多自殺潛在者不願意去看醫生,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科有偏見,媒體更重要的是「去標籤化」,讓有心理疾病的人願意尋求協助,減少自殺發生的機率。

針對自殺潛在者,社會該怎麼協助?陳映燁表示,90%以上有自殺念頭的人一定會有訊息,例如上班開始常請假、睡比較多、說話內容比較悲觀等生活習慣改變,透過比較瞭解對方的人來做協助、轉介即可,她說,近來自殺新聞大多是國外名人,對台灣自殺風氣影響較小,但若是國內以正向聞名的名人自殺的新聞,影響就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