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怎不來?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20180521 環境論壇-賈新興、汪中和)

醒報編輯部 2018/05/21 07:59 點閱 30937 次
圖說:已經5月份,但是梅雨季還沒到來。(photo by Pixabay)
圖說:已經5月份,但是梅雨季還沒到來。(photo by Pixabay)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記錄整理:藍苡瑄、蔡尚恆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天氣真的熱壞,氣溫跟我們人體的體溫也相當接近,我們體溫37度,外面已經35、36度,先請教氣象專家賈博士,現在才5月就這麼熱,那6月、7月豈不就被烤焦了,請幫我們分析一下是怎麼回事?

太平洋高壓籠罩

賈新興:台灣氣候有一定的步調與節奏,5月、6月就是所謂的梅雨季,梅雨季在下過雨之後,其實非常舒服,溫度會下降,我們這段時間那麼熱,其實就是梅雨沒有來,梅雨為何不來是因為造成這種高溫天氣的一種很重要的天氣型態,叫做太平洋高壓籠罩,高壓籠罩的環境之下,就好像一個大鍋蓋,鍋蓋蓋起來沒有雲,沒有雨,而且地表一直加熱,整個熱量就集中在地表附近,所以太平洋高壓籠罩的天氣型態之下,就比較容易在5月出現高溫天氣,當然這才只是開始。

台灣真正開始熱的時候,大概是梅雨季一結束,6月中之後,7月、8月,直到9月,當然現在因為全球暖化,有時候一熱不是熱到9月,可能到了10月還非常熱,像去年跟前年10月,都熱到10月還有30幾度,35度的溫度出現,所以我想為什麼最近天氣這麼熱,跟梅雨沒有來有關係。梅雨為何沒有來,就是太平洋高壓太強,籠罩台灣上空,造成我們這段時間又悶又熱。

前陣子我也在臉書上寫文章,因為我一看天氣預報,未來就是整個高壓籠罩,就是台灣與南海附近,未來一週的天氣就是悶熱,最近的天氣型態當然就是反映這種現象,所以提醒大家要防曬,紫外線指數很強,以及要多補充水分,因應這種極端高溫需要特別留意這部分。

問:請問賈博士什麼是熱帶型氣候?以前說我們身處亞熱帶,但現在看起來我們都快要到赤道、到熱帶地區的感覺了。

梅雨不來導致高溫

賈新興:大概還不會,因為熱帶的氣候特性是一年季節溫度的起伏不是特別大,所以熱帶的氣候型態大概是這樣子,另外,熱帶的雨季也非常鮮明,像是如果最近要去東南亞、新加坡,那它們的天氣型態就是常常出現午後雷陣雨。

台灣是比較複雜,又不是很南邊,又不是很北邊,我們剛好就夾在所謂中高緯度天氣與熱帶天氣之間的天氣型態,所以影響台灣的天氣因子比較多,比較複雜。

問:所以簡單來講,我們要怪罪梅雨不來,以及太平洋高壓一直不斷籠罩台灣,使得我們沒有辦法透氣,這一方面請汪教授說明一下。

汪中和:這個熱不但是因為我們現在這種高壓籠罩天氣,使得溫度不斷升高,其實全球暖化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暖化不但讓地表熱能累積,也讓大氣層的溫度不斷升高,我們這種高溫的天氣其實隨著全球暖化,時間變得越來越長,頻率也越來越高,以這種高溫天氣來說,中央氣象局說高溫天氣就是一天中最高溫度會達到攝氏35度,或是更高,那我們就叫做高溫。

超過35度不稀奇

如果這種天氣持續好幾天,那我們就會說這是熱浪,過去台北來說,如果一天溫度要達到35度其實是很難的,像日本人剛來的時候,一年365天大概不會超過5天。這是一年那麼多天,要超過35度,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2016年已經達到了77天,整整增加了10倍以上。所以氣候暖化不但提高了地表的溫度,其實也改變了我們的季節。

我們的季節就從正常,慢慢就偏向高溫,過去很少出現的這種高溫、熱浪天氣,現在越來越頻繁,同時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普遍,對我們的影響當然也越來越大。

問:我看到電力公司的數字,就是5月份的用電量,已經是破了好幾年的記錄,因為大家全都熱到受不了,都跑去躲冷氣房,高溫會影響很多的戶外活動,因為太熱了,走出門溫差相當大,熱到受不了,請教賈博士怎麼看待?

5月高溫天數多

賈新興:確實我們會發現夏天好像提早到了,這個也是跟剛剛汪老師有提到,這與全球暖化有關,它讓季節轉換從春天過渡到夏天的季節轉換越來越不明顯。所以我們會覺得現在才5月,溫度35、36度,不開冷氣不行。

如果我們去看一個數據,以長期的氣候特性來看,以過去歷史平均溫度,5月就是頂多出現一次,那6月會出現大概3至4次左右,7月份是最熱的,平均天數可能會將近10天溫度達到35度,8月大概8天,9月大概2至3天,我只能說氣候的特性是這樣子。

但是如果看最近10幾年的資料,特別是5月高溫日的出現,2016年就出現大概將近5、6天,那一年也是跟梅雨有關。梅雨很晚才來,所以變成5月就整個高壓籠罩的天氣型態。這是有一個氣候特性,所以這個熱當然跟全球暖化有關、天氣型態也有關係,剛剛我們想到造成台灣高溫天氣的「三劍客」,我之前應該也有稍微提過。

全球暖化造成高溫

一個天氣型態就是焚風,西南氣流所以像前幾天台東大武因為鋒面要來,鋒面的前緣西南風造成這種焚風。5、6月的焚風對於台東的釋迦剛好在結果期,會造成落果現象。所以會造成台灣高溫天氣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西南氣流,造成背風面的台東大武出現焚風,會容易飆高溫,以歷史上台灣最高溫的記錄不在台北,是在台東大武大概40.7度,是焚風造成,西南氣流會造成台灣高溫天氣出現。

第二個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太平洋高壓籠罩,第三個是我們常常進入颱風季的時候,記者報導說因為颱風外圍空氣下沉也會造成高溫現象。造成台灣天氣高溫最主要的「三劍客」第一個就是西南氣流,第二個就是颱風下沉的環境,第三個就是太平洋高壓籠罩,所以這是自然因素造成。

剛剛講到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就是跟人為因素有關,另外一個造成台灣高溫的原因,我們會發現在都市的地方,所謂都市的熱島效應,其實它也會讓台灣這種高溫,越來越頻繁。例如大台北地區,大概就是台灣的火爐,會造成台灣高溫的現象,第一個是天氣因子、第二個全球暖化,第三個其實跟熱島效應有關,這三個加總起來,讓我們感受到為何提早進入夏天,我想這是主要原因。

問:如果照剛剛賈博士的分析,那5月份過去只有1天在35度以上,但現在已經快要一週、甚至我看10天或半個月超過35度都有可能,因為5月尚未過完,是否5月明顯會破紀錄?

真正熱還沒開始

賈新興:從現在5月環境來看,確實35度天數已經非常多了,從短期氣候預報,6月、7月、8月直到9月,溫度當時還是以正常偏暖的機會較高,會不會破紀錄,這個在我們預測上來講其實是比較沒有科學能力,因為高溫是極端的事件,這個科學預測能力還是不足。

但是5月份才正要開始熱,真正熱還沒有開始,就是6月直到9月,會不會破紀錄這點是比較難講,但是我們可以說,在未來至少2至3個月其實熱的天氣型態會常常出現在我們每天的新聞報導當中。所以很多單位也對這種高溫熱浪提出一個預警,因為很多戶外工作者對高溫或是比較弱勢的朋友,像是流浪漢和身體不好的人,其實面對高溫的因應能力相對是比較弱,所以政府公共部門一些相關高溫影響,可能必須特別注意。

問:請問汪老師,現在高溫炎熱,冷氣機生意可能要好起來了?

高溫衝擊水資源

汪中和:是!這個高溫熱浪的天氣帶給我們的衝擊是多方面的,第一個就像剛剛賈博士所說的公共衛生,熱中暑、熱痙攣、熱衰竭,對於嬰幼兒、老年人,加上台灣又進入老年化的社會,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衝擊都會非常大。

除了公共衛生之外,我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是用電問題,所以我們的能源壓力現在會越來越大,政府的能源政策一定要把氣候暖化、高溫熱量越來越顯著的因素要考慮進去,做最好的防範跟配置。

第三個是用水,我們的用水在高溫環境之下壓力非常大,用水量會變得非常多,偏偏高溫所帶來的乾旱對於我們不管是公共衛生、農業生產、水資源調配都是可怕的壓力。

問:那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剛剛賈博士說梅雨還沒有來,梅雨一定會來嗎?我們有沒有哪一年梅雨沒有來,誰規定梅雨什麼時間會來,每一年都會有梅雨嗎?如果萬一梅雨真的不來,那我們怎麼過日子?

梅雨季不來

賈新興:梅雨是我們希望它來,確實也有沒來過的時候。我們有一些資料,比較近一點的大概就是1980年,梅雨沒有來不是說它就沒有鋒面,是說它帶來的降雨量非常非常少,也就是說可能5月、6月梅雨季它可能就是一場雨下完就結束了,所以像過去歷史上就是1980年,那年他是非常明顯的少雨年份,另外在更早之前1954年從梅雨資料來看,梅雨量也非常少,所以在氣候特性來說是的,梅雨不一定要來,今年什麼時候來,現在資料看起來5月底還是沒有什麼機會。

汪中和:梅雨其實是春天到夏天的過渡時間,在台灣周圍的海域有「鋒面系統」形成,梅雨是季節變化中一定會發生的,但是它發生的多跟少,跟鋒面的移動和水氣的提供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他的變動性非常大,有時候非常豐沛,有時候完全沒有,像1980年代台灣的梅雨季集結的雨量特別的少,不僅是梅雨,甚至到後來颱風季節也都沒什麼雨。

台北曾經非常乾燥

所以那一年台北市是非常的乾旱,台北市是缺水、限水也催生了我們的翡翠水庫,因為那一次的乾旱,蔣經國總統才決定要蓋翡翠水庫,不然翡翠水庫就會像現在的「深澳電廠」一樣,正反兩方的意見都非常的堅持,但是一次的乾旱就讓我們的國家有了決策。

現在回頭看,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因為有了翡翠水庫,台北市的用水問題,台北市地下水的危機全部都得到紓解。台北都會區的發展因此得到了確保。

問:我們剛剛提到說高溫,很簡單幾個狀況,只要天氣一熱,就會帶來缺水、之後就會造成乾旱,不曉得賈博士怎麼看?

賈新興:一般來講,乾旱就是一個長時間的不降雨,當然不降雨之後,我們的用水仍然在慢慢增加,所以雨一直下不來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當然經濟部、水利署都非常關注這樣的議題,現在來看,我們的水情已經是越來越緊張了。

五月之前不會有梅雨

我臉書有南部的農友問我說:「梅雨什麼時後要下來?」因為南部的土地已經乾到不能種東西了,所以你會發現梅雨不來,熱會影響用電,不只是這樣,我們農民的耕作、作物也會受到梅雨的影響。

高溫也會造成所謂的「郎ㄙㄧㄢ ㄙㄧㄢ 」(台語),提不起精神,因為太熱太悶了,影響到勞工的「生產力」「效率」下降 ,所以氣候變遷、暖化,剛剛所提到的影響外,在國外也有一些研究,就是這樣的狀況也會造成勞工的生產力下降,這也是我們因該重視的問題,所以高溫不下雨,其實他會延伸帶來非常多問題。

問:我比較好奇的是,人家問您,梅雨什麼時候來,怎麼回答?您又不是上帝。 但至少您剛剛,已經做了一個預言,在五月之前是不會有梅雨的樣子。

賈新興:我們當然不是去猜,其實因為現在天氣的研究,早期已經有很多前輩把這個現象先做清楚的研究跟了解,我們要做科學的預測,一定要先了解他的過程,所以過去研究的累積成果已經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可以預測。
第二個是,現在很多的電腦模型越來越進步,所以我們慢慢可以掌握到一些趨勢,所以問我梅雨什麼時候來,老師們會把梅雨要開始的環境的一些現象,告訴我們,我們就把它變成很簡單的兩個指標,去計算未來發展的趨勢。

問:請問是哪兩種指標?

兩種指標來判斷

賈新興:因為梅雨鋒面是一個低氣壓、一個逆時鐘旋轉的氣流,我們會看他有沒有在台灣附近,第二個就是梅雨是大環境的現象,形成的原因跟大氣高空跟低空的風場環境有關,用這兩個指標去判定,我先講結論,這兩個指標看起來,在五月底之前看不到梅雨會來。當然像剛剛主持人和最近很多記者也在追著我問的,真正的梅雨到底什麼時候來?

其實應該是先跟大家解釋什麼是「梅雨鋒面」,因為鋒面是「冷氣團」與「暖氣團」互相碰撞後產生鋒面,像拔河一樣勢均力敵。而因為五、六月「暖氣團」開始變強,於鋒面就卡在台灣上方,這是鋒面很重要的特徵,簡單來講到現在,今年真正的梅雨面都還沒有來。

但梅雨也不是沒有好處,就像剛剛講的梅雨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水資源,大概佔每年的20%~25%,很重要但是又很怕它來,因為像去年0602,梅雨鋒面卡在台北的金山、石門一代,造成很大的災害。

所以梅雨是我們很需要的水資源,但常常又會帶來劇烈的降雨,梅雨期的豪大雨像去年的0602、2012的0610,台北因為梅雨,來不及停班停課,停班停課後,梅雨又不下了,對梅雨真的是有愛又恨,梅雨期間我們要留意,是不是有好的環境,會讓梅雨造成災害。

問:謝謝非常清楚跟詳細的分析,帶給大家很多大雨跟天氣的密碼,首先大家要注意的是逆時鐘的氣流,跟環境的氣場等等的一些跡象出現,出現之後才有可能入梅,但大家也不要太期待梅雨的出現,像過去五、六年五、六月間的梅雨來的狀況,都是讓我們不堪承受,請問這樣的狀況汪老師您怎麼看?

了解天氣狀況

汪中和:這就像一句俗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地球暖化,氣候越來越極端,之後降雨的極端事件頻率會越來越高,造成的衝擊也會越來越大,這幾年單單一場梅雨造成的影響就讓大家十分吃驚。

像去年六月初的那場梅雨,一天至內累積至少了500毫米,所以我才會將他歸類在超大豪雨事件,任何一個排水系統都無法承受,所以現在進入到了梅雨季節,雖然梅雨還沒來,不過我們還是應該做好的防災、防洪措施。

我們是希望它來,但第一個希望它來的不要太大,讓我們夠用就好,但沒有人可以去預測,也沒有人可以去控制,所以我們只能做好完全的準備,那現在起後暖化的狀況下,我們已經變成兩面作戰,如果它不來,我們要準備乾旱、高溫、缺水,第二如果它來了,來得很大我們防災、避災、氣候暖化,我們的衝擊越來越大,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能勇於面對努力向前。

問:謝謝汪教授的分析,在大自然前面我們真的只有謙卑,我們從我們的環境論壇中所探討的,過去不管的地震、火山爆發、北極暖化的現象,我們必須謙卑來面對,我們沒辦法主導,甚至沒辦法預測,我們只能做最好的準備,來面對可能的衝擊。

人類一方面要藉這些事情來發展我們的智慧,另外一方面要用謙卑和祈禱的心來求主憐憫,因為我們真的犯了很多的罪,造成這樣的暖化,以至於於地球受不了,在未來的時光中,我們繼續在環境論壇來討論,也希望我們所有的朋友用一樣的態度面對大自然的發聲,最後請兩位做一個結論,讓大家知道到,怎麼避災防災?

謹慎因應環境變化

賈新興:梅雨季結束之後就是颱風季,大家準備好了嗎?我想我們環境論壇提供一個正確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氣候風險,大概有三個方向,首先是正確的認知,論壇這邊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切入,給大家一個正確的認知。

之後就是調適,調適之後我們需要政府的努力,從氣候變遷、能源政策、防災政策等,做調整,再來就是評估,這樣的調適過程中是不是符合,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汪中和:是!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句話,非常的好,他說:「千萬不要死於無知」,它當時對於公共衛生、流行性疾病所說的話,但對於我們的環境也是如此,我們的高溫熱浪、我們的豪大雨、我們的乾旱,都是未來長長久久沒有辦法逃避,而且情況會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死於無知。

我們一定要透過我們現在很好的觀察工具、非常方便的通訊設備跟軟體,讓我們隨時掌握、隨時知道,隨時做好準備,這是我們在這個世代一定要去努力的。

主持人:是的,我們要發揮人類的智慧,跟上帝所賦予我們的本能,讓我們懂得因應這樣一個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