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單身寂寞 陪伴、傾聽最重要(20180516 三角談愛-傅豐玲、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8/05/16 08:00 點閱 32379 次
陪伴老人的主要目的是他們需要有人傾聽。(photo by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
陪伴老人的主要目的是他們需要有人傾聽。(photo by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傅豐玲(前政大資管系教授)
樊雪春(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教授)
蘇家宏(律師)
文字整理:藍苡瑄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單身者如何度過晚年?每個人的壽命都不同,夫妻之間恐怕也會有一位先走,或是因為離婚變回單身。晚年的歲月常是寂寞的,每個週末都盼望孩子來看他,請樊雪春老師分析單身者晚年的狀況。

找個伴不孤單

樊雪春: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目前晚年單身族以女性居多,台灣平均壽命都到80歲左右,以前男性平均壽命是76歲,女生則是78歲,但根據最近的統計,男性平均壽命已上升至80歲,女生則是82歲,所以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2年,當然,也會依個人狀況而有所不同。

統計結果指出,女性晚年單身大部分以喪偶居多。在這個狀態下,女性要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就變成非常重要。從心理學來看,有3個重點,首先是要有女性的老伴。

譬如我曾在路上看過兩個80幾歲的老太太,互相攙扶過馬路,覺得非常感動。有幾次我去旅遊時,也會發現有3到5個都是7、80歲的長輩一起出去玩。

存老本度好晚年

第2個是要有老本,朋友是情感上的滋潤,老本則是經濟上的。在我當輔導老師時,協助處理一些案例,有案例是老人先將自己的財產分完,然後他的孩子就沒人願意養他。

或是老人有兩個孩子,6個月住這個孩子家,另外6個月住另一個孩子家,當6個月快到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說,我這幾天不方便,爸爸可以在你們那邊多留幾天嗎?

這個孩子回應,不行啊!今天已經6月30日,趕快到你那裡,7月1日從你那開始,老人家這樣被踢皮球一樣對待,可能就會因此憂鬱,所以如何處理老本,對於老人家來說相當重要。

保養好衰老身體

第3個是老身體,我媽媽就告訴我,她出國旅行的時候,一大早起床時,他們房間有4個人,全部都拿出藥罐,大家互相詢問你吃幾顆藥?我媽就會很高興,因為對比那些吃很多藥品的老人,她只需要吃2顆補鈣的就好了。

我在跟老人家做諮商時,發現身體很重要。身體一旦不好,人就有一個想法跑出來,希望趕快「蒙主寵召」,因為全身痛到活不下去,像髖關節痛就會非常痛,而老人家是否要開刀?這決定對他們來說有時候又很困難,所以如何跟老化的身體共存很重要。

堅定信仰不怕死

第4個是信仰,老了時候的信仰叫「老信仰」。這很重要,因為在心理學研究上,知道自己死後會去哪裡的老年人會活得比較快樂;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裡的人,越老會越恐慌,恐怕會伴隨焦慮以及憂鬱。

老年的憂鬱症有時候會併發嚴重的身體疼痛,所以疼痛很可能是來自心理狀況。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跟「相信」有關。如果你相信我死了就會去見我先生,那你的相信就比較正向,面臨死亡的心態也會比較好。

但如果你覺得你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或是不知道死後會不會有人悼念你,這樣的狀態就比較不好。

問:剛剛提到信仰,傅老師在教會也碰到很多年紀大的太太或者是媽媽們,她們之間的互動如何`?如何讓單身老年人與其他教會的單身老人做朋友?

參加銀髮族活動

傅豐玲:以我在教會的經驗,老人們都非常開心,比如我母親所在的教會位於楊梅鄉下,那裡的晨更(教會早晨讀經活動)平均年齡是83歲,大部分都很健康,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早上7點到9點晨更,之後去買菜。

現在我在的教會旁邊就是養老院。所以我們就會有一些銀髮族的活動,早上帶他們團康,之後準備一些簡單的餐點,社會局也在推廣這類活動,所以都有補助。

我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是老師退休之後,因為家中的爸媽失智,他們就自己舉辦這類活動,幫助失智者的家屬能喘口氣,我自己對這個領域也非常有興趣,因為幫助這些老人家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學習如何度過老年。

適時帶老人出遊

比如我認識一位王阿姨,她80歲才開始學文書處理,因為她想幫教會出版周報,有滿多很好的經驗。當然也有人老愛抱怨,常有病痛等,這是難免的一些現象。

像這次我陪老人家出去玩,陪伴的主要目的是他們需要人傾聽,我們藉由傾聽讓他們家人可以休息一下。辦這活動最感謝我們的其實是家屬和外勞,外勞可以出去透透氣,他們也可以在活動之中遇見其他同鄉,家屬則可藉此休息或從事其他活動。

抱怨久了像廚餘

老人分兩類,一類是很可愛,非常感恩惜福;另外一類就是非常會抱怨。比較難處理的是離婚的人,不管是離婚的男性或女性,都有被拋棄的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去補足他們受傷的心,因為這會影響健康以及人際關係。

跟別人吐苦水,講一遍可以,如果講很多遍,那就像馮志梅老師所形容的,一道食物放在家裡久了,它就變成廚餘了。你每次看到愛抱怨的朋友就跟他說,你來看一下我家裡有個很臭的廚餘,久了朋友都會怕你。

問:傅老師歸納出幾個重點,一個是老人非常需要陪伴,第二就是很需要傾聽,他有很多話要講,可是他們的小孩可能都不想聽。這時老人可以選擇參加一些社團,讓自己有所寄託。

有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自怨、自艾、自憐,身體會更糟糕,如果能夠透過一些活動出去走走,交交朋友,應該會更好。這方面請問蘇律師怎麼看?

陪伴非常重要

蘇家宏:我媽媽生前一直是很快樂的人,有人說是因為她有好信仰、好兒子,不過這當然是開玩笑的。不過我至少會每晚回家陪媽媽吃飯,她如果可以的話,也會幫我準備便當,陪伴媽媽很重要,之前雙親都還健在的時候,我發現有時候工作一忙,就會忘記回家。

如果沒回家,我一定會打電話告知。可是當時比例是打電話居多,回家較少。等爸爸過世後,我發現自己陪爸爸的時間太少,我很尊敬爸爸,我對他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人,應該多點時間陪伴,但有時候工作或是其他原因,我跟媽媽接觸較多,那時候就體會到俗語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孩子陪伴無法取代

爸爸去世之後,媽媽就剩一個人在家,我發現不能再用之前的方法去跟她相處,應該要更長時間陪伴,所以我幾乎每天都會回家陪她。有時候媽媽也會小小抱怨一下,說你回家到底是要看電視,還是跟我聊天,因為難免跟她聊一聊就開始看電視。

另外,我媽媽很常說來看看我種的花,但因為我回家比較晚,這點我沒有做得很好,她每天都在種花,所以對她來說,種花、教會和兒子是很重要的生活平衡。

問:謝謝蘇律師特別提到他跟媽媽的關係,單身老人很需要照顧,縱使參加教會、團體活動很不錯,但是父母親心中最想要的還是孩子的陪伴。因為孩子、兒子、孫子的照顧是永遠無法取代的,很可惜作為子女的人,不容易覺察到長輩對他的需要。

連結過去記憶

樊雪春:心理學有一個理論,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聯想起年輕時跟這個孩子的連結,所以媽媽爸爸會感覺到從年輕至今的感覺,這也是他們比較喜歡兒女在身邊的原因。

如果你叫爸媽現在去交朋友,他們也只有現在的記憶,就像我認識意玲姊的時候剛好骨折,之後我看到意玲姊就會想到骨折那段時間的記憶,這個現象被稱做「銘記」。

成全孩子的父母

但是有些父母很偉大,他們為了成全孩子,知道孩子在拚事業,就和孩子說你們不用回來,我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這種父母的內在修為很好,懂得放下自己的需求,去成全孩子的未來。

我的母親就屬於這類型,她在南部有很多好朋友,所以想自己在南部生活,我們希望她來北部生活,又需要尊重她的意願。前陣子她腳受傷,說自己如何去找人處理,我們聽了都好心酸,後來我弟就把她載上來台北,就近照護。

她都一直在成全小孩,每次我只要一跟她說有工作,她就說「趕快去,沒關係,我可以自己來。」可是我慢慢學習固定回去陪她,我弟弟每兩週就下南部一次,我妹妹則是每個月一次,我妹妹會帶媽媽去她想去的地方旅行。

長輩抱怨聽聽就好

我媽覺得兒子最重要,所以我弟去看她,她的心情就會比較好。我也呼籲自己,每一個父母都喜歡子女回來,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有很多抱怨,譬如她會跟我抱怨我弟媳、我妹妹。跟我妹在一起的時候,她就會抱怨我。小孩可以先講好,大家聽媽媽抱怨的時候不要當真,不然就會出現家庭革命,要記得這只是媽媽想要說。

人到老了的時候沒有抱怨真的很難,只有在教會時才會比較好,因為他們有盼望,就不用抱怨。所以沒有盼望的人,就心理學上來講,真的會抱怨,我們只有陪伴,然後聽他說,受不了的時候就尿遁,或者說,媽我去幫您倒杯水。

問:剛剛兩位都提到,真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當你的長輩還在的時候,真的要好好珍惜跟陪伴,因為不會再有多少年時間,你們能這樣在一起,是給父母親心裡頭最大的安慰。就算是他在抱怨,你聽一聽就好。我相信蘇律師一定有同感,現在媽媽不在了,就希望還有機會承歡膝下?

把握時間陪伴父母

蘇律師:對!要把握陪伴父母的時間,但有時候是孩子不懂,例如我媽最後一段時間,她也跟樊老師的媽媽一樣,說你去忙不用來陪我,癌症化療都自己去醫院,但我們還是會載她去,當時她說了一句話,「還好生病了,兒子才會帶我去看病!」這話聽起來實在很心酸。

問:我也有同感,有一次我受傷住院了,當時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吃到女兒為我削的蘋果,那感覺不知從何說起,當時我就想應該常常生病,不然孩子們都覺得媽媽很健康、不用關心,一年慶祝一次母親節就不錯了。

父母親內心有一種尊嚴跟驕傲,不想跟子女求饒,也不想讓子女感到壓力,希望他們好好發展事業,但其實他們內心是渴望子女能回來看自己,想請教傅老師,有沒有什麼補充?

媳婦需調適心情

傅豐玲:剛剛都講到父母不在了,子欲養而親不待,可是其實有的孩子也處在不容易的狀態下,像我家公婆從50歲開始就說自己要走了,但我公公活到今年97歲,當然我們很感恩,可是要陪伴老人家,子女心情需要放鬆一點,特別是媳婦。

因為老人家老是說自己要死了,所以兒子可能會以老人家為優先,對媳婦來講就會有不被重視的錯覺,我是被上帝改變之後,才學會怎麼處理這種心情,就是跟著丈夫一起陪伴父母,否則自己在家會很孤單。

上一代的媳婦都比較辛苦,要做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媳婦,所以會看到有一些受傷的經驗,但也看過一些不錯的創意。

用創意與老人相處

例如我一個朋友的婆婆現在90幾歲,已失智了,對媳婦來講是很不容易照顧的,他們想讓婆婆參加日托的活動,老人家當然不愛去,他們就騙她說,全勤的話政府會給6000元全勤獎,上一代老人家非常節儉,有賺錢的機會都不會放過,所以她就願意去了。

幫長輩找到生活意義

孩子要跟老人家相處,就要用比較創意的想法去回應他,例如我公公現在面臨人生最後的時間,就會問為什麼活著?我就跟他說,你活著就有月退俸,每個月政府給你4萬元,還能養一個外勞,您活著就是幫助他(她)們就業,提供一個活著的意義給他。

再來是固定時間陪伴他,我朋友在我婆婆的追思禮拜上講到,她很羨慕我,因為我都會去抱抱婆婆,她的婆婆很嚴厲,所以她從來沒有抱過她,一直到她婆婆生病住院的時候,她才敢抱。

生活很自律的爸媽都會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要麻煩孩子,當我媽媽骨癌末期的時候,醫生說只剩3到6個月的時間,我們全家就住在一起照顧她,所以我媽媽過世前一直跟我們說,她心滿意足,那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安慰。

問:單身者要如何度過晚年,自己也要有自覺,周遭的人也要幫助,最後請每人以一句話做結語,先請蘇律師。

擁抱是最好的支持

蘇家宏:單身者可能已結婚或未婚,所以不一定有小孩,以律師的角度來說,一定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老本,像月退俸、信託等。

傅豐玲:我很喜歡《聖經》羅馬書中說的,你們要按照自己的信心,謹慎的看,看得合乎中道,就是要愛人如己而不要超過自己,如此一來不管你是照顧別人,或是被別人照顧,才能比較愉快。

樊雪春:我覺得擁抱是給媽媽最大的支持,我和媽媽去上了一門課後,回去堅持要抱她,剛開始她會害羞轉身,現在她也會回抱我了。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對家人做過最好的事,擁抱代表一種無聲的支持,我發現當我抱她越多時,她的抱怨就會少一點。

主持人:所以結論就是,如果你是單身的老人,要懂得怎麼樣自處,如果家裡有單身的老人,你要學習怎麼樣照顧他,讓他能夠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