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韓看兩岸 馬:民間交流遠勝

蘇盈之 2018/05/09 18:05 點閱 13379 次
前總統馬英九在9日東吳大學的演講上,和學生暢談兩岸和平的可能性。(photo by 蘇盈之/台灣醒報)
前總統馬英九在9日東吳大學的演講上,和學生暢談兩岸和平的可能性。(photo by 蘇盈之/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蘇盈之台北報導】針對上月文金會的世紀和談,前總統馬英九在演講中說,「許多人問我,『韓國能破冰,台灣能不能?』其實,台灣早就能了!」他說,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交流,早在過去30年間的民間交流,就已相當頻繁。馬英九也提到有記者問他,台灣為甚麼不宣布獨立?他說「台灣已經主權獨立了,為什麼要宣布兩次?」

馬英九9日在東吳大學演講「從兩韓到兩岸:東亞分裂國家統合的新模式?」細數二戰後分裂國家,東西德、南北越、南北韓、台海兩岸的分合歷史,最後以「越南以武力統一,不值參考;兩韓局勢向來多變,且尚無顯著成效;德國以長期有基礎的和平方式統一,參考價值最高」為總結。

互動友好意見分歧

現場有大陸學生問到,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延長任期後穩固政局,並且領導作風強勢。「馬老師,您說越南以武力統一不具參考性,當真如此嗎?」並強調統戰是大陸民眾的主流價值觀。面對如此直接的詢問,馬英九幽默笑說,「您現在是在威脅我嗎?」引起現場聽眾一片笑聲。

馬英九回答,他還在美國留學時,當地的兩岸民眾彼此相處都很融洽,「但是只要一談到統獨問題就會僵持不下。」他強調,對兩岸和平的看法,他始終認為要「維持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而其中的「不統」意思是「不強迫統一、(時機尚未成熟)不談統一」。

和平時間需醞釀

「我任內時時間不夠,8年內還不夠構成談統一的環境。」他說,兩岸和平統一需要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切勿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像行政院長賴清德總是強調他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實在沒必要。因為「台灣獨立(建國),既無可能,也不會被接受。」

馬英九提到2010年接受《CNN》主播克莉絲汀•艾曼普專訪時被問到,「台灣為甚麼不宣布獨立?」他回答說,「怎會有國家需要宣布獨立第二次?」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每年都會歡慶國慶,為何要再宣布獨立?「台灣已經擁有獨立主權107年了!」來強調九二共識的「主權不互認,治權不互涉」。

和平促國際利多

「只要兩岸不談統一、不搞獨立、不用武力,其實兩岸活絡的民間互動是上述分裂國家中所沒有的!」他呼籲蔡政府,不要推翻九二共識;北京政府也不要杯弓蛇影,曲解我方意思,「本來不是敵人,卻被打成敵人。」

談到多明尼加斷交之事,馬英九說,過去他總統任內就曾出訪過多國3次,彼此關係一直很友好,而且當時多國也維持和中國建交,「多明尼加若維持和台灣關係,其實是『左右逢源』。」,多明尼加原本就沒有與台灣斷交的必要。而且當年舉辦馬習會時,兩岸官方互動良好,促進和平,大家(國際)都開心。

崇尚自由是人性

另外有一位大陸聽眾提到,「過於自由民主,對經濟並沒有幫助。而大陸的現狀發展經濟是最佳狀態。」問馬英九是否有更好的見解?馬英九說,「人民的經濟和教育水準提高後,對制度的意見和對自由的需要,是自然的人性。」他也引用《左傳》中「子產不毀鄉校」,強調言論自由不只惠民,在位者也能受針砭。

「不論兩岸要以甚麼模式實現統一,都需要雙方都同意。」最後聽眾問到,1945年國共會談期間,曾提出的「中華聯邦」概念模型是否適合套用在現在的兩岸?馬英九說,過去從事兩岸工作30年內,任何模式都聽聞過。甚至在1987年先總統蔣經國就提出過「一國良治」的概念,回應鄧小平1983年所提的「一國兩制」。

籲兩岸智慧促和平

最後馬英九引用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描寫法國亞爾薩斯和洛林區在普法戰爭時,被割讓給德國的故事),表達戰爭中的心酸。二戰後兩區回歸法國,德、法雙方都有對戰爭厭倦的同感,彼此開始互動交流維持友好關係。

馬英九在結論說,「中華文化有5千年的歷史,應當更有經驗和智慧,去處理兩岸之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