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建省30年展望 中國新經濟實驗室(20180415 北京周報)

邱慕天 2018/04/16 12:37 點閱 36458 次

《北京周報》
海南島建省30年展望 中國新經濟實驗室

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省省會海口的一名退休人士王方全在3月25日趕到翻新的三焦池廣場,準備迎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紀念日。這個位於市中心的三角形露天廣場是海南建省的標誌性建築,標示著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最年輕的省份的活力。

海南曾經只是廣東省底下一個沉睡的島嶼縣,在1988年4月13日這天升格成了國家經濟特區,一時之間,中國有10萬名雄心勃勃的企業家跨過瓊州海峽,一圖他們的「海南夢」。王方全就是其中之一。

王方全回憶,第一晚在廣場露宿是許多首批創業家的回憶。那時的海南是一個沒有紅綠燈的貧窮落後島嶼。據《新華社》報導,當時17%的人處於沒有基本衣食的窮困狀困,地方完全沒有自給自足的民生經濟──85%的民生消費品是由從海峽另一端輸送過來。

但從自經區設立開始,包括國有公司和免稅店的股份制改革,都先在島上進行了測試。海南自此成長突飛猛進,30年間,海南省的年生產總值達到720.2億美元,是比起1988年是78倍的增長,人均所得則達到7179美元,是1988年的37倍。貧困率下降到1.5%,低於中國大陸的平均,而且過去5年它人均GDP增長率也還有7.2%,扛得起自經區招牌。

藍色的海洋、白色的沙灘,由於擁有優美的海岸線和清潔的環境,旅遊一直是海南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以沿海觀光為代表的海洋娛樂旅遊模式,1988年到2000年間被稱為海南島上「藍色旅遊時代」,即「海南觀光1.0」。

2000年開始,有鑑於導致沿海與內陸城市發展不平衡,於是開始將海南島「內地」的原始熱帶雨林、稻田和傳統村莊也都開發放在觀光地圖上。這是「海南觀光2.0」。當地政府宣稱,因為實施「生態友善城市化政策」,在發展農家樂和都市化的進程中「沒有砍樹、沒有農田被徵用、沒有農舍被拆除。」

2009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推出了一項旨在將海南變成國際旅遊島的計劃。發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開放該島。因此,2010年被視為「海南觀光3.0」時代的開始,以旅遊加高端消費和醫療保健為代表。2011年4月推出的「免關稅政策」和越來越多的免稅商場的開放,時至今日衝出了超過 50億的銷售額,成為海南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海南高鐵東線在2010年底投入營運,連接三亞至海口的行程時間縮短至1小時22分鐘。2015年底,海南又進一步開通了653公里長的環島鐵路,連接海南幾乎所有著名景點和12個主要城市,服務近9成海南人口。

現在,海南有三個機場有200條航線和351條連接島嶼與外界的海道。許多人把海南的巨大變化歸功於改革開放。中國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作為一個島國經濟,開放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http://www.bjreview.com/Current_Issue/Editor_Choice/201804/t20180409_80012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