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負擔改定率制 分級醫療恐破功

楊蕓 2018/02/04 19:34 點閱 38711 次
健保署研議將實施23年的看診部分負擔由「定額制」改為「定率制」,盼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健保署研議將實施23年的看診部分負擔由「定額制」改為「定率制」,盼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photo by 醒報資料庫)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台灣健保不能再「吃到飽」!健保署研議看診部分負擔由「定額制」改為「定率制」,民進黨立委林靜儀4日受訪時強調,法律本來就規定是定率制,唯有落實分級醫療才能做好第一線把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則認為,定率制可能讓小病到大醫院看診付更少的錢,反而使分級醫療破功,建議應依家戶總所得訂出部分負擔的「天花板」,避免一次增加民眾太多負擔。

台灣健保花小錢就能做各種檢查,常被詬病「吃到飽」,健保署研議將實施23年的看診部分負擔由「定額制」改為「定率制」,盼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表示,為避免影響經濟弱勢及重症患者就醫權益,目前還在研議,沒有上路時間表。

分級醫療與弱勢無關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指出,依據健保法第43條規定,部分負擔原本就是採「定率制」,也就是每次就醫都得依照醫療費用比率計算應繳費用,手術、檢驗做得越多,或是藥品越貴,部分負擔就越高,但健保23年前倉促上路,為了減少民眾負擔,才放寬採用「定額制」收費,沿用至今。

「每次只要談到回歸定率制,就會有人出來抗議,擔心影響經濟弱勢或重症患者就醫權利,這些都是胡扯。」林靜儀強調,有重大傷病卡的病患本來就免收取部分負擔,也不是分級醫療要求的「經轉診才能進醫學中心就診」的對象。

「至於經濟弱勢病患,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到台大看病,而是受到基層醫療體系的照顧,若他們需要轉診到大醫院,再透過分級制度協助轉診。」林靜儀強調,分級醫療的目的在於「回歸就醫標準」,讓基層醫療做第一線把關,與病患弱不弱勢無關。

恐讓分級醫療破功

但定率制也可能讓分級醫療破功,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認為,一般輕症患者到醫學中心看門診的診察費,現行收取定額部分負擔是「平均門診費用840元的50%」,也就是420元,不論輕、重症都付相同的錢,「但若採定率制計費,未來一般感冒到大醫院看診,可能只要付更少的錢」,他擔憂,若輕症患者到大醫院看診費用減少,變相鼓勵民眾往醫學中心跑,反而會壓縮重症病患的醫療資源,更與分級醫療的精神背道而馳。

朱顯光說,要回歸定率制,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必須有配套措施,例如國外的做法是讓65歲以上老人、某些慢性病患或學生族群等,可以免收門診部分負擔,他建議台灣應依家戶總所得訂出部分負擔的「天花板」,即一年醫療費用繳交上限,避免一次增加民眾太多負擔,反而有病不願意就醫。

「因此,與其從消費者端考慮部分負擔要定率還是定額,從供給者面控管財務效果較佳。」朱顯光說,「目前健保給付採論量計酬,也就是醫師看越多門診、開越多藥,就能拿越多健保給付,建議可改成論人數或醫療品質計酬,只要醫院能讓病人越快恢復健康、小病不變大病,就可領越多健保給付,進而減少醫療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