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少子化是可預見的問題,政府有責任收拾這個爛攤子。」針對教育部公布《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華梵大學校長高柏園都認為不應只針對私校,反而應核減公校招生名額,但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回應:「現在不是時候」,表示等到私立學校人數降到一定程度後,再去規劃核減。
根據教育部預估,大專院校在117學年度的新生人數為15萬6千人,將比102學年度減少11萬5千人。新生來源的減少將導致部分私立學校經營困難,面臨財務及其它問題,甚至被迫轉型及退場,因此教育部公布《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但草案公布後各界仍有不同的聲音。
公校應減招生名額
「少子化是可預見的問題,收拾這爛攤子政府要負責任。」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認為,政府投注資源在公校比私校還多,退場條例不應只針對私校,反而公校要有更高標準,「首先不應再讓公校增加招生名額,也不應再有外加名額,如國立大學近年流行開設產學專班,這些應該由私校來做。」
華梵大學校長高柏園也認為,少子化是普遍性的問題,不是只有私校,對所有大學都有影響,且私校貢獻國家7成的人才,同時承擔弱勢家庭學生的受教機會,因此,轉型退場機制理論上不應只限於規範私校,「在教育資源長期不對稱情況下,公立大學招生員額應該要隨著少子化而有所調整,否則繼續分食搶生,對整體高教沒有好處。」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解釋說,「私校科系是連續2年註冊率低於7成,就扣減該系招生名額;公校則是連2年未滿8成就要扣減,標準一直都比私校還高。」
「未來經營不善的公校也會面臨退場,但校長希望馬上就減少核給公校的招生名額,現在還不是時候。」姚立德說明,目前技專校院公私比為2比8,但教育應該要增加學生唸公立的機會,「教育部有藍圖,等到私立學校人數降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核減公校招生員額。」
憂轉型改辦牟利
主張高教公共化的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劉梅君則說,「私校校產是由社會資產累積而成,董事會對學校只有監督權、沒有所有權。」她認為,國家當然有理由把退場學校的資產收回,讓國家繼續運用,」但現行退場條例卻大開後門,包括停辦後董事會不必解散,可改辦教育社福機構,甚至私校可依章程或董事會決議,捐給其他學校或辦理教育社福事業的財團法人,憂心將讓董事會捐給自家的社福機構繼續牟利,導致「公產變私產」。
針對退場後的私校可改辦為其他學制,中華民國專科學校教育聯盟秘書長范俊松則擔憂造成連鎖效應,「私校改辦專科;高中就改辦成小學、幼兒園,等於把一個問題擴散到其他學制,其他學制也會抗議搶學生。」他也強調,退場機制必須訂出具體時程,不應讓私小找解藉口拖拖拉拉不退場,建議3、4年內就要完成退場,才能盡快讓高教環境恢復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