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風險指數 防災最優先(20171128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11/28 07:42 點閱 45244 次
建構永續城市的發展方向,一是「調適」,未來面對高溫熱浪、乾旱暴雨,城市需要一些調適;第二是「減碳」,減少碳排量必須持續進行。(photo by pxhere)
建構永續城市的發展方向,一是「調適」,未來面對高溫熱浪、乾旱暴雨,城市需要一些調適;第二是「減碳」,減少碳排量必須持續進行。(photo by pxhere)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發布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顯示,台灣氣候風險提升到第七名,也就是在全球氣候風險中,我們是前七名危險的國家,這讓人相當驚訝與緊張。前幾名包含海地、辛巴威、斐濟、斯里蘭卡、越南等,上榜的國家多是島國,台灣也屬於面積小的島國,受極端氣候影響特別大。

到底甚麼是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呢?請賈博士與我們分析為何台灣會被列到這麼前面。

反映去年災情

賈新興:每年在COP會議時,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 watch)會做出許多氣候風險評估,這些氣候風險會包含天然災害,像是地震、颱風、乾旱、豪雨,這些擁有風險因子的狀況。

評比當中有幾個項目,像是地震造成多少人死亡,這些項目會有評比的方法;也會計算該地損失,像是經濟上的損失占全國GDP百分之幾;他們還預測在一場災害下,會造成一個地方有多少死傷人數與經濟損失,各方評比後評估出分數,這樣的分數就是氣候風險指數(Climate Risk Index)。

這份評估報告是根據去年的狀況計算,去年台灣有三個颱風侵襲,梅姬、莫蘭蒂與尼伯特颱風都造成衝擊,2016年年初更有寒害發生,這些氣候災害都重創台灣,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這也是為何我們在今年評比從上次的51名很快的攀升到第7名,這反映台灣去年所發生的災害相當嚴重。

問:賈博士提到的這些災害是令人感同身受的。這些自然災害環繞台灣,常常聽到又有颱風要來了,感受到地震又開始發生了,一下豪雨一下乾旱,這些災害在我們的周遭是如影隨形的,這也讓台灣在氣候風險上得到的成績不好看。請汪老師說明,為何台灣這塊島國會承受如此多的自然災害?

地理環境易有災害

汪中和:台灣的地理位置獨特,夾在大陸與海洋之中,在海陸的交互作用下,氣候變化就會比較多也比較強,像是豪大雨、極端高溫與嚴寒、颱風等都造成衝擊,加上台灣是板塊衝撞邊界,在板塊不斷擠壓下,會不利於地殼的穩定,所以台灣的地震特別的多,是我們先天的宿命。

全世界只有板塊邊界的地震所帶來的衝擊是最大、最強也最嚴重的,台灣剛好就在這個位置上,所以我們生長在一個先天不良,需要後天好好調養的地區。

問:汪老師提到台灣有需要面對自然災害的宿命,請問賈博士,台灣的氣候風險排到了第7名,與許多非洲國家與島國並列,台灣的氣候問題是這麼令人沮喪的嗎?

風險指數易有變化

賈新興:就像汪老師所說,台灣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加上全球暖化的影響,無論是颱風、豪雨、乾旱、高溫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而地震也是如此。

2016年除了有3個颱風侵襲,2月份也有地震,一月則有寒害發生,去年冬天一結束就非常的熱,高溫日數全年超過77天,這些極端的天氣現象都剛好在去年發生,而每種極端天氣現象並不是都會剛好在同一年發生,所以對台灣的氣候問題不用太過悲觀。

以今年為例,雖然今年產生的颱風很多,但並沒有任何一個真正侵襲台灣的颱風,這也會讓明年風險指數的評分有所改變。另外氣候風險指標高的國家確實有所處地理環境影響的狀況,比如位處颱風必經路徑的菲律賓,二十年來的平均排名是第5名,但近年的排行則沒有排在最前面。

對於排名的結果並不用太過緊張,美國在今年的氣候風險指標排行是第10名,除了低度開發以外,位處地震帶、颱風路徑的國家都非常容易晉升到前面的名次。

問:請問賈博士,國際組織「德國監測」發表這樣的數據,是希望列入排名的國家注意哪些方面呢?

天災影響全世界

賈新興:氣候風險指數能提醒災害實際的狀況,全世界皆須面對氣候變遷,並不會區分出強國弱國,這份報告能告訴我們,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避開極端氣候所造成的危害。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必須面對如此多天災,或許這樣的事實讓人難以接受,但地球這個環境本身就是相當脆弱的。

問:這些現象在過去並不會這麼嚴重,但因為全球暖化影響,全世界的氣候環境都亂了套,不同的極端氣候甚至接踵而來、同時進攻,讓國家難以防備,請汪老師與我們分析。

全球暖化影響加劇

汪中和:是!地球雖然本來就會產生天然災害,地球也不斷在做這樣的能量調節,所以從過去就有極端氣候存在,但全球暖化以後,這些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是越來越高、強度也有越來越強的趨勢,這種結果是不幸的,也是人類干擾地球平衡所需承受的後果。

所以極端氣象事件受暖化影響,將來會越來越多,程度也會越來越強,對於我們這種先天容易暴露在極端天氣現象的國家地區來說,我們受到的傷害也會比較大,所以「德國監測」所提醒我們的是,我們面臨的衝擊只會越來越強,如果不去對此做好防備的話,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將會更加嚴重。

雖然我們不能控制或停止暖化所帶來的災害,也難以因此離開自己的家園,但我們能利用提升基礎建設的方式降低自己的脆弱度,加強防災工作與憂患意識,這都是必須去好好著重與努力的。

問:現代人難以再用農業社會的思維看待自然環境,因為環境已經變得越來越極端,一方面人類在用科技發展,另一方面發展也對大環境造成衝擊與影響,這些影響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人類似乎在用自身的智慧對抗整個大環境,產生了新的生存模式與新挑戰,對此我們要非常警覺。

不幸的2016年

但雖然台灣在全球氣候風險指數排名第7,不過我國還不是最嚴重的,海地、辛巴威、斐濟、斯里蘭卡和越南名列前5,請汪老師分析這5個風險指數最高的國家,究竟在2016年遭遇了什麼,使她們的排名竄升至前5?

汪中和:2016年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不幸的一年,以台灣來說,幾乎可以想像到的天災都發生過了,對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去年的馬修颶風重創海地;今年在德國波昂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COP23),主席就是斐濟總理,去年2月,斐濟也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強的颱風「溫斯頓」,是這個國家從未經受過的可怕天災,也使得她的排名從原本的41名,一下子躍升至第3名。

其實,面對環境的災難、氣候的變遷,國家氣候風險指數的排名隨時會變動,每一年都在上下起伏,可能是從不好變成非常嚴重,提醒人們正面臨超乎想像的衝擊。

排名提醒防災工作

這個排名也提醒人們,過去認為很稀有的氣候事件,將來都有可能變成常態,如第1名的海地在2016年已經歷強颱,今年更慘,2017年光是9月份,就有3個颶風侵襲加勒比海,海地無一倖免,因此也可以推測,明年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排名,海地應該還是會名列前茅。

可是有些地方就比較幸運,譬如去年遭受強烈熱帶風暴「達維」吹襲的越南,今年顯然就相對風平浪靜很多。氣候風險排名使人們警覺,天災帶來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大,只有將防備工作做得愈來愈好,避免未來因為氣候風險,遭受更大的傷害。

美國傷亡人數低

問:我常常聽到美國、中國大陸的天災不少,為什麼這2個大國沒有進入前面排名呢?

汪中和:美國今年是排名第10,過往排名也都不低,雖然美國有很多自然災害,但所造成的傷亡人數是最低的,因為她的基礎建設好,而且政府一向注重防災工作。

不過,財產損失就相對嚴重許多,譬如「哈維」颶風造成休士頓大淹水,整座城市幾乎癱瘓,卡崔娜颶風侵襲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城市,帶來的傷害都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想像的。因此,國家不論大小,都應該好好準備如何因應天災。

問:台灣在2016年的氣候狀況究竟是嚴重到什麼程度,導致我國竄升第7?請賈博士分析一下。

寒害、熱浪全齊了

賈新興:2016年一開始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所謂的霸王級寒流「0124」,連多處台灣平地都下雪或霰,對沿海的養殖魚業,特別是石斑魚,造成很大的經濟衝擊,當時粗估的農業損失就高達40幾億元,因此年初的寒害就帶給台灣一次重創。

寒害過後,去年夏天的梅雨季非常早就結束了,所以氣溫從5月底、6月初就開始節節攀升,以台北地區而言,高溫超過30度的天數有77天,破了百年紀錄。

過往平均高溫天數是24天左右,不到一個月,但去年超過一個半月,我相信去年的節電量應該沒有辦法比2015年好。再來就慢慢進入颱風季,去年7月的「尼伯特」颱風通過台東縣,整片釋迦樹都被吹倒,造成非常大的農業損失;9月的「莫蘭蒂」、「梅姬」都對台灣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去年的台灣是冷也冷到、熱也熱到,而且一路從5月熱到12月,時間跨度非常長,雖然梅雨季雨量不算多,但上述3個颱風又重創我國,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監測」(Germanwatch)將台灣的排名提升的原因。

明年排名較好

不過,今年台灣的颱風豪雨相對較少,相信明年的排名會往下掉;至於美國,今年8、9月的時候連續經歷哈維、艾瑪、瑪麗亞颱風,都重創美國,明年的排名可能會往上升。

這個氣候風險排名是告訴人們「現況」,已經發生的代表相對脆弱,極端氣候如地震、海嘯等,在地球沒有人的時候就有了,但人們如何避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賈博士帶出了一個很好的結論,2016年台灣氣候風險排名第7是一個很好的警惕,雖然剛剛提到2017年排名可能會下降,但是人類無法預測自然災害,我們也不可能知道2018年會有多少颱風、地震。

如果極端災害成為常態,我國遲早會碰到,請兩位老師分析政府雖然不能想像、預測,但要如何降低國人的風險?

官民攜手防救災

汪中和: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將來自然災害帶給人們的衝擊只會愈來愈高,我建議應該採取買保險的態度,風險愈來愈高,保險額度就要愈保愈高,因此國家在進行防災、避災、救災的力道要加強、往上提升。

更重要的是,自然災害是人們需要共同面對的,政府需要結合民間企業、團題的支援,建立一個能夠彼此合作的平台。每一年都有災害,每一年的災害都不同,因此在防災、救災模式上必須創新,只要做好準備,就能比較從容迎接它。

問:總而言之,就是要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調適、減碳、恢復力

賈新興: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和強度確實會愈來愈明顯,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中,防減災的幾個面向來看,可以看見如何建構永續城市的發展方向。第一是「調適」,未來環境不同,面對高溫熱浪、乾旱暴雨,城市需要一些調適;第二是「減碳」,減少碳排量必須持續進行。

最近幾年有在講「韌性」(恢復力)的概念,當國家城市遭受極端天氣的衝擊,能否在極短時間之內,恢復機能?我建議政府從這幾個面向著手,建構永續城市,或是成為國家永續的發展目標。

主持人:賈博士提出很棒的方向,其中「減碳」兩個字特別讓我震撼,不管極端災害來不來,只要人們平常過著節能減碳的日子,就能延緩全球暖化,異常/極端的氣候型態也會減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