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取代禁止 父母學著走進孩子世界(20171023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7/10/23 07:56 點閱 595 次
父母可以嘗試瞭解孩子所喜愛的東西,給予孩子意見,而非一味禁止。(photo by Max Pixel)
父母可以嘗試瞭解孩子所喜愛的東西,給予孩子意見,而非一味禁止。(photo by Max Pixel)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資深作家 溫小平
    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蘇家宏
台師大心理諮商教授 樊雪春
記錄整理:何綺晨、蘇家瑩、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年輕人喜歡打球、看漫畫、玩手機、玩桌遊,但父母的反應多半是規定小孩全部都不准碰,不要看漫畫!不要玩桌遊!為什麼不去寫功課?感覺好像孩子們自從長大以後,迷到某一些他喜歡的娛樂,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大逆不道的,最好是不要玩那些,好好專心讀書。

就從那時候開始,孩子和父母就有了心理上的距離,開始背著爸爸媽媽偷玩,或是欺騙,也開始與父母的感情漸行漸遠,從一個從小黏著父母的孩子,到後來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該如何跟孩子溝通?

父母親通常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都忙著事業,也沒足夠的時間去陪孩子,使得親子關係開始有了裂痕,先請教心理諮商教授樊雪春,在孩子的心目中,他所看重的跟父母所看重的,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父母看重孩子的未來

樊雪春:其實父母親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未來,所以會發現父母親看重的都是功課、成績、規矩…等等,因為父母親會覺得功課好一點,將來可以選的學校就多一點,出路比較好一點。

社會也很在意排行,比如大學聯考的排行,一開始目標都是醫科,再來就是理工科,然後就是國立,可以走金融、法律,所以父母會覺得若不讓孩子多多學習的話,就會讓孩子喪失「競爭力」。

可是小孩要的是什麼?小孩常常在學校已經忙一天了,回家想要的是休息,這時候就會有「衝突」,媽媽看到孩子看漫畫、玩桌遊,就會覺得這些都是沒有產值的東西,應該好好的念書,因為唸書對未來才是有用的,就變成「衝突」的開始。

觀察孩子給建議

譬如我會問女兒說:「你是不是該開始唸書了?」女兒會回說:「媽,我在學校已經累了8個鐘頭,現在回家不能讓我休息一下嗎?」所以當家長要給建議的時候,也是要看看孩子的狀況。

有時會覺得小孩是不是休息得太久了?心裡很焦急,怕孩子無法完成作業,心理學上來講就是父母有對孩子的想法,小孩也有自己的想法,這兩個想法其實是交錯的,不在同一條線上,有時候就會發生像主持人說的狀況,雙方漸行漸遠。
問:蘇律師小的時候,應該都很守規矩,不太會去玩一些爸爸媽媽不喜歡您玩的東西吧?

沒手遊、玩積木

蘇家宏:原則上是這樣,因為小時候家裡沒有電動玩具,媽媽也不同意買電動玩具。當時的手遊是很簡單的,就是那種東西會掉下來、要用磚塊把它接起來,或者是只有飛機射飛碟的遊戲,以及大金剛等等。

當時媽媽不准我玩手遊,所以我很羨慕別人,尤其是看見同學有一隻可以打電動的手錶,為了想要玩那個手遊,就想盡辦法要去那同學家玩,回來的時候當然希望可以買,可是被父母拒絕了,後來覺得這也是一個妙招,家裡若沒有這個東西,自然就不會想玩了。

我記得小時候玩的東西就是積木,那個積木是爸爸以前的日本客人帶來的樂高積木,樂高陪伴了我大部份的兒童時光。樂高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變成金剛,當時的樂高不像現在樂高一樣可以設計成太空梭,它就是方方正正的讓你做一些組合,發揮創意。我覺得父母不想讓孩子玩手遊,就必須找到另外一個更吸引他的東西,這樣才能取代原先的東西。

學習不只靠功課

問:其實孩子學習的方法不只是透過學校的功課來學,剛剛講到,透過樂高也是一種學習,特別是寓教娛樂,可能對孩子的學習更有效果,而不是坐在教室一板一眼,一個小時才放風10分鐘,日子很難過。蘇律師從小就透過遊戲培養自己的組織力?

蘇家宏:我小時候還有玩士兵,高度大概1.5公分高的小士兵,我有100多隻,每次都會發揮想像力,小學最常玩的,就是把棉被折成山頭,開始排兵打仗,所以一定要讓小朋友覺得有趣的東西,讓孩子知道手遊不是唯一的玩具。

問:小時候的思考力訓練跟組織的訓練,其實也是一個滿好的訓練。請問小平姐,父母親該不該禁止小孩玩桌遊、手遊呢?

多帶孩子到戶外世界

溫小平:我會把目光拉得更前面,與其在後面禁止,為什麼不在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沒有這麼大的選擇權的時候,先建立一個不錯的休閒或是娛樂的管道?

我剛好在前兩天才看到一本書,就談到「北歐」,北歐一年的陽光很少,所以都傾向戶外的活動,所以他們覺得戶外活動其實學習更多,舉例來講,作者說自己在小學的時候,因為功課壓力非常大,爸爸就說:「走!我帶你到外面去玩!」
爸爸帶他去森林,剛開始作者還抗拒,沒想到去了森林,看到滿山野花,整個心胸都開朗了起來,他才發現,原來大自然這麼美。

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

所以後來他讀書一有壓力的時候就很喜歡往郊外跑,我覺得尤其台灣孩子住在這個美麗的寶島上,有海岸有森林,公園也很多,可是卻經常被忽略。

孩子玩桌上的公園,桌上的森林,卻沒有去看大自然,所以如果從小父母親就能夠安排時間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到假日的時候,他反而會講說:「爸爸媽媽,我們這次又要去哪裡玩?」台灣有很多國家公園,也有很多山,很多海邊,都是可以選擇的。

如果必須要有一些室內的活動,我們也不需要買玩具給孩子,可以透過家裡現有的素材跟他做些互動。

小小物品大大創意

譬如可以訓練小孩的手指,在空藥罐裡面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訓練他旋開蓋子,他的手指就會練習轉,老一輩小時候不也是玩小石子、沙包這些的,醫生說可以利用家裡的東西,讓孩子發揮創意。

比方一些壞掉的東西,像我就是把不要的不沾鍋給孫子,他們就把他當作扮家家酒的一個道具,那也很棒,當有這種習慣之後,他就知道透過這些東西,一樣也能達到玩樂的目的。

問:綜合小平姐講的兩個重點,一個就是「父母親要提早介入,而且幫孩子選擇,不要被帶著跑」,第二就是「從自創的素材遊戲中學習跟成長」,樊老師有什麼看法?

「操作」的重要性

樊雪春:父母在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中,重點是「操作」,因為桌遊或是手遊的問題在於「它的視野很小」。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長時間累積在這麼小的視野當中,眼睛跟身體的健康也會受影響,所以若是能夠用「操作」的方式,像蘇律師講的「樂高」,就會刺激孩子的大腦和手腳連結,因為手在動的時候腦也在動,年紀越小讓他自己去動會越好。

心理學家發現,80%的大腦連結網絡,可能在3歲以前都形成了,所以那個時候讓孩子做一些手部動作比較好,而且有一些操作性概念的東西,他是要透過「手做」、「想」連結起來才有用。

只有視覺沒有觸覺

手遊跟桌遊的問題就是只有視覺,沒有觸覺,所以大腦會越來越窄化,就是說其他部分不用,最後就會都沒有用,意思就是你不去操作的話,那個功能就會退化。

這一代的小朋友都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他們只有手指操作的經驗,所以他們的手指很靈巧,可是沒有比較大範圍,比如需要移動來移動去,要讓她走來走去這樣子的玩具。

溫小平:所以醫生說,現在年輕人得肌腱炎的例子越來越多,就是兩隻手使用過度。

問:綜合大家所講的,第一點,其實有機會的話,不只是桌遊,孩子應該多往室外跑,其實打球就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第二點是娛樂跟遊戲中有真理,有很多學習機會,這個是父母親一定要肯定的,如果一味排除或禁止,會讓孩子們覺得好像所有我喜歡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也讓孩子很有挫折感。

面對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恐怕要因勢利導。請教小平老師,父母該用何種態度面對孩子喜歡的遊戲呢?

瞭解孩子的愛好

溫小平:有個朋友說,他從國外回來,擔憂孩子整天看電視玩電玩,後來他決定家中不要有這些東西,但結果孩子沒有辦法和班上同學打成一片,因為沒有共同話題。

後來他決定妥協,雖然家中有這些設備但與孩子約法三章,規定每天能玩多少時間。因此我認為還是得訂規矩,如果隨便孩子愛玩多久就多久,那以後就沒有辦法規範他了。

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與其責備孩子碰這些東西對他沒有益處,不如自己先去瞭解。我的孩子非常喜歡漫畫,也會用零用錢買幾十套漫畫書,後來我和他聊過之後才瞭解,他收集漫畫並不是隨便買的,他也會看作者畫得好不好,將漫畫當作一種收藏。

「意見」取代「禁止」

我小時候也看過漫畫,不需要一味排斥,瞭解孩子的喜好,一方面能肯定孩子,另一方面也能與孩子討論在愛好當中能做怎樣的選擇。有些家長會認為不要買人物穿著太暴露的漫畫,或是避免內容太過暴力等等,也許能給孩子一些意見,提供他也認為好的方法,而非完全阻止。

另外現在的遊戲,例如手遊,家長稍微瞭解該怎麼玩也無妨。或是像年輕人的角色扮演活動,我有時也會與年輕人說帶我一起去,把自己模仿成漫畫角色也是很大的本事,要花許多心思,其中蘊含許多有意思的創意發想。

當你主動瞭解,就不會對這些愛好一味排斥,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雖然反對,但是建立在瞭解、包容與體諒自己的前提下提出來的,這樣就能避免雙方因為不理解而疏遠的情況。

問:我知道樊老師是喜歡和孩子一起「玩」的,這樣的相處是否能設身處地為孩子的心情著想,與孩子交流無礙?

參與孩子在乎的事

樊雪春:對!我有兩個女兒,常常跟她們一起玩,例如一起看卡通,我發現這樣就會和她們有共同話題,這很重要。

大女兒很喜歡變形金剛,我就千里迢迢陪她到加拿大參加變形金剛大會,你需要參與對她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麼做也才能知道她交了什麼朋友。

不過直到現在我都有一個不敢看的漫畫,就是《進擊的巨人》,由於有吃人的橋段,我第一次看就要昏倒了,覺得很恐怖,她們也會覺得我的反應實在是太落伍了,但是她們在看的時候我還是會旁邊讀自己的東西,她們有時候想討論也會問我一些對劇情的看法。

我早期也不是這樣的母親,因為心理學說要跟孩子在一起,我就試著與孩子在一起,效果很不錯。爸媽能與孩子一同參與這些喜好,畢竟若是從未與孩子一起看過這些漫畫、電影,他們就不會與爸媽說這些事情,因為就是在看完電影的當下,彼此開啟更多對話,之後孩子才會和爸媽說自己的事。

應適當隔絕「腥羶色」

如果沒有參與,對話就會很困難,孩子不會主動與爸媽講一些話,所以有許多爸媽會抱怨孩子只會應答一兩句話,一整天只回應有或沒有而已,如果爸媽沒有機會走進孩子的世界,就不會如此。

所以若孩子喜歡怎樣的遊戲,做爸媽的也能抽空陪他打一打遊戲,從中提出自己的意見,有參與他的喜好,他也會比較能接受。

我們家在孩子小時候會限制網路時間,一天只有一個小時,有些人會好奇問「樊老師是從哪裡學的」,我是跟比爾蓋茲學的,有一次我看一篇報導,比爾蓋茲也是一天給女兒一小時的自由上網時間,時間到了就關起來,但這是孩子小時候的狀況,國中以後就會有像小平姐說的,不給他玩,他就會在同儕中落伍的問題。
我推薦中華電信有個能鎖住某些類型遊戲的功能,讓小孩不能下載,它能過濾網路上的色情訊息,某些類型的遊戲也能一同避免,還能過濾不讓孩子看到哪一類遊戲,讓他沒有辦法下載。

我覺得父母需要參與孩子的世界,要信任但也要確認,從外圍管制一些不該看的訊息,因為他們還沒有成熟,有些東西實在不適合他們看。
問:蘇律師對此有何看法?

成為孩子的榜樣

蘇家宏:我想未來我會與孩子一同成長,他玩什麼遊戲我也需要跟著一起學,其實手遊滿好玩的,我以前也玩過比較古老的電腦遊戲,像是世紀帝國等等,自己也知道這些遊戲很容易著迷。

現在也有很多類似攻打別人城堡,進化等級讓城池更堅固的遊戲,如果家長對這類遊戲的認識比孩子多,玩得比孩子更好,在遊戲上也能露兩把刷子,他就會很崇拜你。家長若與孩子一起玩,不但能指導孩子,雙方也能有更多共同話題。

至於如何超越電動玩具的挾制?連我這樣的年紀都很難跳脫,直到影響自己生活的時候才會把遊戲刪除,我們難以期許孩子和自己一樣有自制力,但若是與孩子一起玩遊戲,也能成為孩子的榜樣,例如自己把愛玩的遊戲刪除,就會造成孩子的震撼,這也是不錯的方法。

問:蘇律師提到若沒有一起玩遊戲就沒有被崇拜的機會,崇拜別人去了,如果父母會玩遊戲也能與孩子討論,畢竟孩子會認為父母和自己是同一國的人,一起玩遊戲雙方能產生同儕的感覺,但也要小心不要入迷。

孩子對遊戲入迷,也要能理解這是連大人都控制不了的狀況,更何況是孩子?這樣思考就會對孩子有更多同理心,而不是光指責孩子。

最後請三位做一個結論,先請小平老師分享。

溫小平:有些玩樂並非全然負面的,我兒子與他的朋友都喜歡看NBA,從國中開始就看了,我兒子本來很討厭英文,英文也很爛,但他為了結識各國NBA球迷,就會在網路上與外國人交談。

我發現他在與各國網友的互動中增進語文能力,後來我也跟著他一起看NBA,不懂的部分還能請他分析給我聽,這也是一種母子能共同連結的話題。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

樊雪春:陪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有時父母能放下一些東西與孩子玩在一起,和孩子相處就像是第二次的童年,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就像小平姐說的,我女兒也是因為喜歡變形金剛認識許多國外紛絲,她的英文能力比我好,因為他們都用英文溝通,所以如果孩子有這類興趣,英文能力自然就好了。

蘇家宏:一起玩遊戲是有輸有贏的,若是輸了還能請孩子教導自己,一起玩的過程與時間才是最為寶貴的,凡事都有好有壞,最重要的是要花時間找出對所有人都有益的方式,家長可能要花加倍的時間心力在這方面。

因為忙碌,生活重心可能還會偏移,放到孩子以外的地方,所以若是能花時間與孩子一起玩,就要盡自己所能去做。

主持人:父母要放下自己的面子與尊嚴,彎腰理解孩子的世界,陪同孩子一同分享樂趣,而非高高在上。但無論是任何興趣都要注意,就像蘇律師提到的,不要受到它的挾制,這樣就不是在玩遊戲,而是被遊戲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