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有抗藥性 用藥講求必要性

張嘉琦 2017/09/14 12:54 點閱 16588 次
台大內科部醫師郭雨庭、主任吳明賢、副院長江伯倫與醫師劉志銘出席說明亞太幽門桿菌抗藥性之研究。(photo by 張嘉琦/台灣醒報)
台大內科部醫師郭雨庭、主任吳明賢、副院長江伯倫與醫師劉志銘出席說明亞太幽門桿菌抗藥性之研究。(photo by 張嘉琦/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張嘉琦台北報導】胃潰瘍與胃癌多由幽門桿菌引起,台灣現在的感染率雖降到3成以下,但胃癌仍高居10大癌症死因之一。然而,台大醫院進行亞太地區24國家幽門桿菌抗藥性研究,發現抗藥性不斷增加,導致幽門桿菌除菌率降低,治療成果下降。台大內科部醫師郭雨庭指出,研究成果建議各地區用藥須有策略性的控制,以必要性用藥為主,而非預防性用藥。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表示,自1983年澳洲學者華倫和馬歇爾證實幽門桿菌與消化性潰瘍有關後,陸續多項研究將幽門桿菌視為與胃癌有高度相關的感染性疾病。而全世界因胃癌死亡的人口,高達2/3發生在亞太地區。若能根除幽門桿菌,不僅可以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復發,更可以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目前只有5種抗生素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包含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四環素(tetracycline)與阿莫西林(amoxicillin),但吳明賢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最常用的以克拉霉素為主的「三合一療法」,在許多國家除菌成功率卻已低於8成。

吳明賢說,根據研究發現,克拉霉素與左氧氟沙星的抗藥性10年來不斷爬升,以克拉霉素為主的「三合一療法」,在克拉霉素抗藥性超過2成的國家,除菌率已低於8成。而亞太地區尤以中國、越南等地抗藥性最高,建議各國應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

郭雨庭說明,若平時過度使用抗生素就會增加抗藥性,建議各科醫師在使用抗生素時以必要性用藥為主。目前台灣對幽門桿菌抗生素的抗藥性介於10到15%之間,在「三合一療法」除菌成功率已低於8成的情況下,建議可以使用「四合一療法」(合併質子幫浦抑制劑、甲硝唑、四環素、次碳酸鉍),並將治療天數由7天延長至14天,以新療法增加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