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棒球輸韓國看「差不多」心態(彭蕙仙)

彭蕙仙 2017/08/24 17:57 點閱 745 次
中韓大戰,粉絲到場熱烈應援,但是中華隊卻失誤連連,最終以3:6慘敗給南韓隊,讓許多台灣球迷大搥心肝。(photo by 2017台北世大運粉絲專頁)
中韓大戰,粉絲到場熱烈應援,但是中華隊卻失誤連連,最終以3:6慘敗給南韓隊,讓許多台灣球迷大搥心肝。(photo by 2017台北世大運粉絲專頁)

世大運23日中華隊以3:6輸給南韓隊,讓許多台灣球迷大搥心肝。大家難過的不只是因為竟然在自己的主場,眼睜睜輸給最不想輸的南韓隊;也不只是中華隊將無緣晉級四強;更是因為中華隊輸在失誤太多:這場比賽,中華隊發生了5次守備和1次跑壘失誤,南韓隊則是零失誤。

不夠專心苦練不足

總教練郭李建夫說,球員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實力沒有發揮出來;世大運棒球項目的技術委員楊清瓏說球員犯了「4個忘記」:夾殺忘記避開跑者、投手忘記一壘補位、外野手忘記傳本壘、三壘跑者忘記投手會牽制;其他球評則提出「忽視細節」、「晃神」、「發呆」……等評語,其實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比賽時不夠專心、各種動作不夠到位,根源就是「苦練不足」。

在自家打球,有人氣,但壓力也大,郭李說的或許有道理,只不過,對運動員來說,心理素質本來就是整體實力的一環,在任何一場比賽中,克服壓力與發揮技術缺一不可。除了天生的條件之外,無論是精神層面的能力,還是技術層面的能力,都必須依靠練習、練習、再練習,沒有捷徑。

沒有「往死裡拚」

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國際知名作家哈金,在考上大學前,只讀過4年小學,移民美國後決定直接以英文寫作,而非先以中文寫作後再翻譯為英文。他寫的多部小說連續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福克納獎、海明威獎等大獎。身為遼寧人的哈金曾說,自己初到美國時,英文都還有濃濃的東北腔;為了加強英文,「我就『往死裡讀』。」哈金說,直接用英文寫作也是他逼自己成長的辦法之一。

昨日觀看台灣與南韓棒球隊比賽的觀眾,或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發現我們的球員沒有那種「往死裡拚」的鬥志,這或許才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好勝心是一種很微妙的力量,過與不及都會有負面效應。太過了,會變得不擇手段,但若是太弱,卻又無法釋放出足夠的腎上腺素、發揮深藏在底層的潛力,化不可能為可能,因而也才能夠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勝利。

差不多就可以了?

胡適曾寫過一篇諷文〈差不多先生傳〉,首段就說,中國最有名的人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差不多先生」,這個人在各省各縣各村都有;其實他就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這位差不多生不管做什麼都說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計較。胡適說由於「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而他的結論是「從此中國就成了一個懶人國。」

近年來,台灣似乎越來越流行一種「先求有就好」的態度,基本上,也就是所謂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至於先求有之後,是不是會更上一層樓「再求好」,可就不一定了。

看中華隊的比賽,就是少了那份「非贏不可」的氣勢和決心,因此才會出現球評所說的晃神、發呆、動作遲緩、細節不足。而這樣表現,又豈是只有在中華隊的身上看到呢?所以差不多先生不只是會造成懶人國,還會造成魯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