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 月史上第二熱 暖化步調正加快 (20170524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5/24 09:29 點閱 655 次
每年排入大氣的溫室氣體,只有一半能被海洋與生態系統(如森林)吸收,其餘還留在大氣層中,若我們不能將碳的排放降至一半以下,溫室氣體濃度就會繼續攀升。(photo by Green Cosmos)
每年排入大氣的溫室氣體,只有一半能被海洋與生態系統(如森林)吸收,其餘還留在大氣層中,若我們不能將碳的排放降至一半以下,溫室氣體濃度就會繼續攀升。(photo by Green Cosmos)

主持人:林意玲 ( 台灣醒報社長 )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謝宜帆、蘇家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今年4 月達到歷年來第二熱的紀錄,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如此。請賈博士與我們分析為何4 月份的溫度讓專家相當震驚?

非聖嬰年高溫創紀錄

賈新興:全球的氣溫資料有漫長的137 年,今年4 月全球均溫約在14.6 度,去年則是溫度最高的一年,這是由於強烈的聖嬰現象加上全球暖化,比平均溫度高1.1 度;今年在沒有強烈聖嬰現象支撐下,溫度創下次高紀錄,雖未突破去年新高,但次高的溫度無疑是一大警訊。

以往高溫年時常伴隨暖聖嬰, 今年並未出現聖嬰現象,全球溫度卻還是標上這麼高,自然引起熱議。

更特別的是,上月最熱區塊在緯度較高的地區,約北緯70 度以北的地方,也就是越中高緯度的地區越能感受到熱的現象越明顯,尤其極區更是熱到海冰覆蓋面積創下1979 年來的新低紀錄。

問:適逢暖聖嬰年故平均溫度較高,是否比沒有聖嬰現象卻出現高溫的狀況較能讓人接受?

賈新興:從過去的資料可見在溫度偏高的年份,因有聖嬰現象出現,海水溫度會變得比較熱, 造成大氣溫度上升。

暖化趨勢日漸增強

除了聖嬰現象,全球暖化也是平均溫度上升的重要因素,上月在沒有聖嬰現象影響的狀態下, 平均溫度居然能達到第二高,顯示光是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暖化,就不斷有創紀錄影響溫度的現象,暖化趨勢正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明顯。

問:請問汪老師,4 月份溫度給了全球什麼樣的訊息?

溫室氣體累積壓力

汪中和:它告訴我們,氣候暖化的腳步越來越快,對全球無論溫度或整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4 月份高溫打破了過去觀測的常溫紀錄,這和大氣二氧化碳突然升高打破歷史紀錄有關。從4 月中到5 月中旬,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都在突破410 個單位的歷史紀錄,尤其今年首度突破了過去300 萬年來的紀錄。

溫室氣體增加、地表累積的熱能就會更多,加上無論是溫度也好,極區海冰分佈也好,都不斷突破歷史紀錄,在在告訴我們地球所面臨的衝擊與帶來的影響是會累積起來,壓力是越來越大的。

問:二氧化碳濃度是否與人類排碳有著密切的關聯?

減碳不及歷史累積

汪中和:自然是直接相關的, 按照全球於巴黎協議得到的共識,期望全球能朝「快速減碳」的方向去做,但全球減碳的步伐正在慢慢趨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還在快速上升,減碳的速度遠遠不及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龐大含量。

每年排入大氣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約只有一半能被海洋與生態系統(像是森林)吸收,剩下的一半都還留在大氣層中,若我們不能將碳的排放降至一半以下,我們的生態系統是無法排除的,它還是會留在大氣層當中, 溫室氣體濃度就會繼續攀升。

賈新興:溫室氣體的增加大多與人類活動有關,溫室氣體排放至大氣中也會有一段殘存於大氣的時間,現在能看見的二氧化碳濃度除了當下排放的之外,還會包含過去殘存於大氣中的量。

二氧化碳殘留時間(receive time)有些能在大氣中10、20年, 甚至更長,溫室氣體會不斷增加的趨勢就是歷史累積的效應,當下的排放也會影響大氣中的量, 但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不斷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累積,對全球暖化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問:4 月整月溫度在全世界創下「次高」紀錄,科學家擔憂暖化情勢在未來只會有增無減。請教汪老師,是否4 月溫度比往年高,往後的月份溫度變化就會更大?

即將面臨高溫燠熱

汪中和:是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就像人穿的衣服越來越厚,太陽輻
射越來越強,地球又穿著厚重的衣服,溫度持續上升是必然結果。

4 月高溫打破過去紀錄,顯示我們要預備往後會面臨一個高溫燠熱的天氣,不論是高溫、用電、生態環境、汙染,這些都會為我們帶來非常多挑戰,我們一定得做好萬全準備。

問:請問賈博士,溫度升高與污染增加有何關聯?

賈新興:溫室氣體含量增加與工業燃燒是絕對有關聯的,從學術研究與電腦模擬去分析能發現空氣汙染情形越來越嚴重,尤其「都會區」最為明顯,這與人為活動無法有效減碳有關。

極區暖化影響甚鉅

暖化效應最強的地方在「極區」,雖然極圈在整個地球所佔的比例面積相當小,卻是受暖化影響最大的地方,這是極區放大(polar amplification) 現象。它會造成整體系統變化。

除了生態環境改變如春天提早到來,極區生物行為也都會受到影響,太暖的秋天與冬天解開凍土,土壤中的溫室氣體隨之排放出來,這也是極區暖化引發不少後遺症。

極區變化顯示地球正走向暖化的不歸路,世界氣象組織在5 月初開會規劃兩年計畫增強極圈觀測,包含海冰、海洋監測、環境訊號。極區是人類居住最少、遭暖化影響最明顯的地方,特別是對氣候系統的改變影響很大,如4 月與5 月初在日韓還有些較冷的天氣現象,有可能就是因為極區鎖不住冷空氣,寒流往中高緯度的地方流竄。

極區暖化(warm arctic) 但陸地寒冷(cold continent),讓整個北美大陸、歐陸、中國大陸的天氣型態是比較冷的,這可能導致劇烈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

問:為何極區暖化對全球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

調節功能受破壞

汪中和:極區就像我們家中冰箱的冷凍庫,若冷凍庫不冷,冰箱保冷的能力就會大幅降低,地球的南北兩極等同兩個天然的冷凍庫,其中一個冷凍庫已經開始慢慢失去它的功能。

全球溫度增加的幅度越來越高,將來地球氣候調節、海陸溫度分布皆會受到衝擊,所以升溫、暖化皆會加速,也會帶給天氣系統破壞性的結果。

問:氣溫升高也會影響到用電與生態,用電增加從冷氣的使用上就能確切體會到,請問汪老師氣溫升高對生態的影響為何?

生態污染環環相扣

汪中和:生態影響與污染息息相關,像是中國近期遭遇一個可怕的沙塵暴,著實讓北京吃足苦頭,而這個沙塵暴威力如此強大、造成空氣品質極度惡劣,也與暖化導致嚴重沙漠化有關,植物生長因沙漠化而受到抑制,所以中國大陸正規劃在西北建立綠色長城,要做森林保護帶。

但花這麼多錢,投入這麼高的經費,它的效果仍難以和氣候暖化導致的沙漠化抗衡,氣候暖化讓植物生長受到衝擊、水分溫度受到大幅度改變,所以綠色長城產生的正面效果很有限,沙漠化的擴張也還未停止,沙漠化擴大加上劇烈天氣影響,沙塵暴就會越來越厲害。

沙塵暴帶給中國的空氣汙染, 空氣品質也隨之降低,讓該國一年單單是汙染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就超過160 萬人,在都會區熱島效應之下,高溫讓臭氧分解也變得嚴重,也讓植物的吸收、減濕、降溫功能通通受到影響,空氣品質逐漸惡化,這些都是氣溫升高導致汙染與生態環境被影響的連鎖效應。

問:這次4 月份的全球高溫, 並不是各國的氣候升溫趨於一致,有些國家、地區受到的衝擊特別大,請汪老師為我們分析。

北半球提防高溫

汪中和:現在最可怕的是我們身處的北半球,正從春季邁入初夏,北半球在這段時間內,它的溫度升高是非常嚴重。

問:有哪些國家?

汪中和:舉例來說,中國大陸的華北、西北地區、蒙古都面臨高溫,整個東亞高緯度地區,如西伯利亞,高溫的上升趨勢跟緯度級距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在4 月的時候,它的最高溫都打破了歷史紀錄,突破了攝氏35 度。

現在中國大陸的氣象單位也發出了警訊,像是甘肅省、新疆未來都會面臨到可怕的熱浪,而這波熱浪跟4 月的高溫是有高度相關性的。可以知道,中國大陸正逢處在高溫炎熱的天氣下,往後仍會持續不斷的影響該國。

問:通常在高溫炎熱的情況, 我們都會立刻希望有降雨可以澆灌來解除旱象?

降雨減少難解旱象

汪中和:沒錯!下雨會讓溫度有立即的降溫效果,可是在氣候暖化的環境之下,降雨變得非常極端,強度增加、天數縮減,全世界各國的降雨趨勢都是如此。因此,不下雨的天數越來越多, 而這段期間高溫所帶來的效果就越來越嚴重。

降雨天數減少,對於我們水資源的補助、儲存,就會造成負面的效應。不但是降溫的效果越來越低,其實未來水資源帶來的壓力也會越來越沉重。

問:通常面對高溫的天氣,民眾都是馬上開冷氣消暑,或是希望立即有降雨,否則要怎麼過日子啊?

賈新興:確實下雨有降溫的效果,像前段時間天氣非常熱, 但是鋒面雨來臨後,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這幾天的溫度是比較涼快的,晚上可以不用再開冷氣。

高溫時間拉長

從長期的資料上面來看,夏天的長度,之前有分析,在1960 年代的夏天是從6 月中開始平均溫度高於28 度,一直維持到9 月中左右,但隨暖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到1980 年代時,大家可以明顯感受到夏天開始提早,原先可能要到6 月中才開始變熱, 慢慢提早至6 月上旬;9 月中天應該轉涼了,但秋天的東北季風遲到了,有時9 月底甚至10 月才逐漸轉涼。

去年更不得了,2016 年5 月底梅雨季結束溫度就飆過28 度以上、平均溫度為31 度,原本是6 月中開始進入夏天,由於暖化的緣故,去年5 月底就進入夏天了;以往是9 月中結束夏天, 但去年一直熱到9 月底甚至延續到10 月,這都顯示暖化將高溫的時間拉長,對人類能源使用也造成很大的壓力。

極端氣候成常態

雖然氣象局顯示5~6 月皆是梅雨季,但雨季不可能下這麼長, 通常為5 月中到6 月中,梅雨鋒面過去約持續一個月左右,但現在梅雨季時間在縮短,以前兩個月中下一個月的梅雨季,從最近的資料來看梅雨約減少3分之1, 也就是梅雨季從30 天變少成20 天。

假設總雨量不變,原先總雨量分散在30天,現在分散成20天, 降雨強度增加至少約30%,這都告訴我們暖化不只會影響溫度, 也會影響降雨分配,梅雨季縮短是否與暖化有關有待研究,但氣候暖化勢必讓高溫與劇烈降雨現象越來越明顯,另一個就是乾旱,這些都是我們往後要面對的氣候常態。

問:無論是政府、民間,高溫持續產生須如何應對?

前瞻納入環境衝擊

汪中和:政府正在推前瞻建設,面對氣候變遷,前瞻建設的各項計畫都一定要與氣候帶來的衝擊扣在一起,無論是糧食與水資源的能源配置都是我們會面臨的重大壓力,前瞻建設若不能將氣候變遷與暖化所帶來的衝擊納進去的話,政府所投資的錢只會流於打水漂,也無法配合未來民眾的需要。

賈新興:面對氣候暖化,每個人能做的貢獻非常有限,但做出行動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整個政府的政策,政府有領頭羊的重要角色。

主持人:政府以及個人都要對環境與未來有前瞻遠見,而不是去虛耗能源,唯有養成節約好習慣,未來才能好好度過頻繁高溫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