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志向與夢想 父母應助他實現 (20170502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7/05/02 09:22 點閱 1434 次
當孩子非常熱衷於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會知道這可能是他終身可以做的,會有成就的工作。(photo by pixabay)
當孩子非常熱衷於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就會知道這可能是他終身可以做的,會有成就的工作。(photo by pixabay)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資深作家 溫小平
    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蘇家宏
台師大心理諮商教授 樊雪春
記錄整理:謝宜帆、蘇家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父母要怎麼發掘小孩的志向? 要怎麼樣尊重他們的選擇?我們都曾年輕過,曾經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們的想法不見得能被父母親所接受和尊重。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有點迷惘,不知道自己的專長在哪裡, 有哪些才能,以致於對未來感到茫然。

先請蘇律師來現身說法,您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或是目標嗎?

受長輩言語影響

蘇家宏:沒有!我小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那個時候,阿嬤家在做代工,所以會去幫忙,也曾在路邊賣過東西,就有人鼓勵我可以試著自己做生意,我也覺得這樣的提議很有趣。

小時候,我特別愛說話,阿嬤都會帶點無奈地說「你怎麼這麼愛講話?乾脆去當辯護律師。」之後,阿嬤罹患胃癌, 所以她又說,「你應該去當醫生,好救阿嬤。」

因為媽媽她常常會帶我去阿嬤家,也都會聊到這個話題, 我媽就說「就算你長大了,阿嬤大概也來不及等你。所以你去當律師好了。」其實,在小的時候,我們的志向就已經被大人的言語影響了。

大人會鼓勵你去從事某種職業,也許未必會成功讓我們走上那條路,可是往往會將那些話「接受」、放在心裡。像我現在就都還記得阿嬤跟媽媽曾經對我說過的話。

問:這樣聽起來,是我們這個社會少了一個生意人、醫師, 卻多了一位律師了。(眾笑)

蘇律師會踏入律師這個行業, 感覺是長輩說著說著,自己也覺得很適合,或者是潛意識有這樣一個想法,日後參加考試就選填了這方面的志願。

不曉得小平老師您是不是從小就被爸爸媽媽認為可以從事「作家」的工作?還是您從小有什麼樣的志向?您覺得,這部分父母有起到什麼作用嗎?

老師鼓勵 訂出方向

溫小平:我覺得,父母對我往後職涯的選擇影響較少,至少是沒有限制。我在小學入學後,可能跟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少,和學校老師相處的時間比較多,所以那時候我是受老師的影響。我最記得當時老師是當著所有同學的面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人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希望大家加油,好好努力寫作文,將來可以為國爭光。

我當時就想,「諾貝爾文學獎是什麼?既然還未有中國人獲得這個獎,我就要去得到!」所以,我小時候的志向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問:這是受到老師影響的例子。

溫小平:對!我那時候,就真的很認真寫好每篇作文,喜歡看課外書,因此在寫作這個領域算是箇中好手。我當時訂定這個目標,可能就是受到老師的鼓勵, 可是我媽媽並沒有阻止。她不像某些父母親不讓孩子看課外書, 我媽媽都會讓我盡量讀自己想看的書,想做什麼就去做,她也不認為我念中文系沒出息。

問:樊老師您小時候立志做什麼職業呢?怎麼會成為大學教授?

逐年更改階段目標

樊雪春:其實,我在小的時候就想當老師。主要是因為我跟我爸在同一所小學,那時我爸來我們班上上課,我就覺得他好威風喔!老師怎麼會這麼威風,要學生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我那時候想當國小老師。

升上國中之後,我發現國中老師更威風,因為教師是分科授業、學有專精。到了高中,又覺得高中老師更厲害,當時有的高中會入闈、出題,報紙會有訪問,沒想到,進入大學後,我又再度開了眼界。

我的目標就隨著不同的年紀、階段,有新的轉變,可是不變的想法,仍舊是想要當一名老師。

問:您的父母親有成就您這方面的想法嗎?

樊雪春:我爸爸也是一直鼓勵我當老師,我妹妹後來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國小老師,而我從國中老師轉到高中、大學,當有人打電話到我們家問說,「請問樊老師在嗎?」我們就會回答, 「哪一個?」就會發生這樣有趣的情況。

問:綜合三個人的經驗,很多人的志向是從很小的年紀就決定了。但也有一些人,他們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想從事的事情。我遇到很多這樣的應屆畢業生,他自己想做什麼都搞不清楚、找工作時都沒有方向,我相信,樊老師在大學教書,一定也有發現這樣的狀況吧?

現代小孩很茫然

樊雪春:有!其實是他們不清楚什麼是「他們想做什麼」, 我在跟年輕孩子工作的時候,發現到他們只用薪水來辨別工作。「只要你給我薪水,我就去做。」他們會一直換工作,因為他們不懂什麼是「你喜歡一個工作」, 我後來就花了很多時間跟學生談「什麼叫做喜歡」。

為了這件事,我自己也下了苦功,找了很多研究文獻,後來我用一個提問幫忙學生,「有哪一種事是你願意去做,沒有錢你也願意一直做下去的?那個答案可能就是你熱情的所在。」我會鼓勵他們去嘗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

嘗試50 件事找興趣

研究顯示,一個孩子在找到他的所愛前,要經歷過50 件事。所以,當孩子他們不想吹長笛、不想學鋼琴、不想學畫畫等等, 大人都不需要過於在意,因為剛剛這樣說起來也不過3 件事情而已,他要經歷過50 件事情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很多父母往往在這之前就告訴小孩,「你不要再學了。」

爸媽或老師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孩子要嘗試過50 件事,他才能知道他要什麼。

問:小平老師您輔導過許多青少年,是否曾發現他們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剛剛樊老師有特別提到,「沒有錢也想去做的事」是要有某種程度的熱忱才行。

溫小平:我覺得,這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注意的。像我很常到國中、小對家長和學生發表演講,讓很多家長憂心的是他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我就說,「你們做父母親的,有沒有試著去引導他們?」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沒有欸!我就只好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去。」

從安排轉為引導

我就在想,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的孩子,當他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就跟他們在一起,他們在玩玩具的時候,可以注意他們是喜歡哪種類型的玩具,是有聲音的?還是顏色多的?形狀特別的?每個孩子一定有他自己特別的喜好。當他看卡通的時候,他喜歡哪個類型的卡通?或是在幫忙父母做家事時, 他是喜歡洗菜煮飯,還是摺衣服,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出他的傾向。

等到孩子年紀稍微大一點、可以閱讀文字書的時候,他是喜歡看科學方面的書籍、冒險的故事、歷史傳記、還是小說童話? 這些都是線索,若我們從這當中慢慢去研究、了解,與其做出命令的角色,不如轉為引導,如果小孩喜歡畫畫,何不送他到繪畫班;若他喜歡音樂,送他去學唱歌、樂器,讓他盡情地嘗試、摸索,也許他有天就會知道自己將來想要念什麼科系,或是做什麼事情。

問:剛才談到如何發掘與尊重兒女志向,先前提到孩子可能要嘗試50 種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志向,也提到父母須細心觀察孩子從小那些事會讓他樂此不疲, 他會對哪些事有興趣?父母親對此也有責任。請蘇律師與我們談父母怎麼去了解孩子會喜歡甚麼?

花時間觀察孩子舉動

蘇家宏:首先要去花時間了解,我會去觀察自己的小孩,我發現大兒子很喜歡廚房,每次都喜歡煮菜,會說:「爸爸,我要煮飯給你吃,」他常常用玩具扮家家酒當作煮東西給我吃,也有人說那只是個過程,不見得是他真正的興趣,但能觀察出比起弟弟,哥哥更喜歡玩這種煮飯的遊戲。

二兒子較不喜歡玩煮飯的遊戲,生活環境相同但就是能發現他們兩者的差異,例如老二比老大好動,在活動的狀態下老二比老大更能適應,也許動態性的活動較適合老二;而對於老大則讓他碰觸到真正的食材,讓他真的處理食材看看,也才能看出這是否真的是孩子的興趣。

問:請樊老師與我們分享父母親如何去觀察孩子的性向興趣?

樊雪春:如蘇律師一樣,可以在孩子的遊戲中觀察,區分像是廚房或是肢體運動遊戲,例如大兒子可能做廚師,二兒子可能做體操教練。

觀察看到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後,家長就能開始提供孩子更多接觸興趣的機會,比如說一些關於廚藝的課程可以讓大兒子去上課學習,二兒子可以參加像路跑營這樣的活動。這也是我所謂的50 個探索之一,例如我孩子小時候,我讓他們參加廣播聲音的營隊,他們回到家表示很喜歡。老二很早就找到她終生想做的事, 就是畫漫畫。

孩子什麼時候會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就是當在做一件事時會完全忘記時間感的時候。

問:就是所謂的廢寢忘食?

廢寢忘食 看出卓越

樊雪春:對!那個時候到來就代表這件事有可能讓孩子成為專家,在心理學中研究很多在他們行業天賦異稟,非常卓越的人, 他們都有個特色是會忘記時間, 他們的時間感會消失。很多人可能會問說:「老師,我兒子打電動也會廢寢忘食。」

請注意這件事是要有生產性的,例如打電動是被動性的,要是有產出的事孩子能做到廢寢忘食,這個東西可能就是他一生的熱愛,沒有錢也願意去做。

我女兒畫圖、畫草稿可以畫整個晚上,也不覺得累,她畫完會覺得很高興自己的成果,所以孩子做一件事有這個跡象、這種感覺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可能是他終身可以做的,會有成就的工作。

問:請問小平老師,一旦找到孩子在哪方面非常狂熱的時候, 父母該如何去成全他?

溫小平:就像樊老師說的,我很喜歡寫作,到廢寢忘食不睡覺都沒有關係的地步。我覺得當父母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喜好的時候,不管他未來在這方面有沒有發展性、會不會賺錢, 我認為先不要去考慮這些。

興趣也可當飯吃

我自己先認錯,我兒子從小就非常喜歡歷史,但他的老師說: 男孩子念歷史沒出息,而我就被那個老師說服了,沒有讓他去走他喜歡的那條路,不過上帝還是很愛他,後來他在研究所又回到了他喜歡的領域,從這當中就得想到說:一個人的喜好是壓不住的,即使說可能晚了幾年,我知道的一些朋友年輕的時候父母阻擋自己實現夢想,有的人就到30 歲以後才去實現。

我覺得,父母親一旦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表現非常強烈, 比如可以觀察的標準是他領的獎狀、他參加的比賽常常得名, 像是朗讀、畫圖,或科學研究比賽,還有學生手冊老師的評語, 不管是活潑聰明或者是乖巧熱心助人都代表他的個性在這方面, 在這當中試著讓他往下走,例如在國高中有機會幫他爭取些什麼,讓孩子實際去接觸,而不是只停留在夢想的階段在想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像有位年輕人和我說他要去當歌星,可以賺很多錢穿名牌,我和年輕人的媽媽說要找到機會讓他去看看那些藝人歌星的生活, 了解他們的甘苦,年輕人真的去體驗才真的理解到這有多辛苦, 原來從沒沒無聞到處跑場是非常艱辛的事。

不要澆熄孩子的目標

父母親在孩子有目標的時候不要去澆熄它,反而要幫助他認清他真的要走的那條路可能需要付上怎樣的代價,如果無論吃上怎樣的苦頭他都願意的時候,那就讓他去吧。

問:我有個同學很喜歡畫畫, 但他的家族有事業讓他接手,他就只好去接這個事業,一直到他快60 歲他終於拿起畫筆作畫、開畫展,他就是桂冠公司的總經理。
像這樣父母對孩子將來有自己的想法,要怎麼樣去發展孩子的志向?也有很多例子像是林懷民的爸爸林金生是部長級的政府官員,他不能接受自己兒子喜歡跳舞,但雲門舞集跳到了國際。請問蘇律師,如果爸爸不讓兒子跳舞,認為一個男生去跳什麼舞啊,這會不會影響很大?

開心不限於工作賺錢

蘇家宏:不管如何,開心是最重要的,開心不能只限縮在工作與賺錢,我們也有討論現在年輕人賺錢好像很少,志向也是找來找去到後來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如就讓他快快樂樂,就算只是個興趣也好,沒有辦法創造多大收入也罷,和去領22K 或30K 相比或許也是差不多的,但更大的不同是他更快樂。

我認為相比之下快樂更為重要,若人生到頭來都是不快樂的,那不是件很可惜的事嗎?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快樂。

問:蘇律師認為自己的小孩開心最重要,但將來孩子還是要面對經濟的問題,因為開心的事不代表能創造收入,可能喜歡寫作但寫出來的作品一輩子都沒有被青睞,或是繪畫又或是彈鋼琴, 都不一定有偉大的成果。

為人父母不免會擔憂孩子將來如何養活自己與整個家?這與父母如何尊重子女想法、將他們往好的一面引導樣的主題,相對之下是有些矛盾的。如何讓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而他又能同時擁有正常的職業?樊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熱門職業處理大數據

樊雪春:現在最熱門的工作在20 年前沒有出現,比如心理治療師現在是十大未來最值得注意的明星產業,但在我那個時代我要轉學心理時,當時學心理的課程是指導活動還不是輔導活動, 我的物理系老師還以為我要去種菜,他問我指導活動是不是要去指導種菜?當時我們對我們職業的理解是很有限的。

現在的孩子出來是要面對未來的職業,現在統計出來最熱門的職業是處理大數據的人才,能分析各種數據,比如網頁上的廣告會因為客戶需求量身訂做,若你常常點買衣服的網站出來的常是賣衣服的廣告,而不是賣廚具的,我們點選網頁的喜好都已經被研究了,這就是大數據,但在十年前沒有這樣的行業。

問:所以並不用擔憂孩子將來無法生存,只要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家人應給予支持

樊雪春:是!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父母也能支持他,除非是一些藝術界的事,根據學科會有所不同,藝術類學科養成時間較長,需要爸媽支持孩子,因為藝術類的才能並不是一開始就能賣錢,比如說繪畫就是如此。

問:就像導演李安就是這樣的例子,對拍電影有熱情的他最後成功了,在還沒成功前都是老婆當家中的經濟支柱。

樊雪春:是的,藝術性的東西養成時間比較長,我在學校20 幾年來幫許多孩子找過工作, 若是真的追求藝術方面的專長的話,在美國的流程比較好,一個想要追求繪畫職業的人,若能進入迪士尼公司就能將自己的才能發展出來,所以對的地方很重要,要有規劃才能在一個領域裡做到最棒。若不能如此在台灣要餬口謀生仍是可能的,22K雖少, 但住家裡還夠用。

興趣與工作可以分開

溫小平:我常常跟別人說自己不能成為一個例子,因為我剛好就是自己喜歡的事與工作相同,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我認為父母在孩子的未來上有諸多期望是沒有錯的,工作和興趣也是能分開追求的,有些興趣例如我認識一位年輕人很瘋劇團,常常有小劇場表演,但這都需要很多錢支持才能辦到,我提醒他有一份工作就能用收入支持劇場演出, 將兩者分開是可行的。

很多在台灣屬於小眾的事業, 全心投入到最後會面臨走不下去的問題,例如有人在做環境保護研究後來他說沒有人要嫁給他, 因為自己全省到處跑又沒有多少收入,我就建議他去做些比較穩定的工作,讓興趣能夠繼續維持,我認為這種狀況是很現實的問題。

問:工作也能養活興趣,就像晚上玩樂團白天還是能有正職工作,畢竟人還是需要生活,這部分父母親就要輔導孩子究竟他喜歡或瘋狂的事是否是能有產值的,如何才能幫助他自己過得更好?請問蘇律師是否是從小就對法律有興趣,而法律也成為養活自己的工作呢?

考量現實問題

蘇家宏:其實我想成為一名企業家,而做企業家與當法律人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我得把自己的法律事務所企業化,事務所並非個人而是需要一套公司的經營模式,一直以來我跌跌撞撞,有人會疑惑為何我聘請那麼多秘書人員?為何要請這麼多律師?自己做不是賺更多嗎?人少辦公室也不用多大間,這樣多好?

但我認為這是滿足某種使命感的過程,可以嘗試經營看看,能不能有好結果是一回事,中間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

問:請問樊老師,如何讓所熱愛的事也能成為養生所需?

樊雪春:必須要有朋友,我曾有段時間自己經營工作室接個案,這段期間帶給我大客戶的是我的保險業務員,一個保險業務員幫我介紹了25 名客戶,我對此很震驚,因為這等於是我的保險業務員在養我,他就是我的頂尖業務員(Top Sales),幫我介紹那麼多客戶。

所以你需要朋友,需要知道自己的客戶在哪裡,你就可以養活你自己。

讓孩子盡情揮灑

問:請三位分析發掘與尊重子女志向的重要性。

蘇家宏:我想很多事不能強求,不要只用自己的角度去想, 要想的是上帝創造他的目的,求上帝親自帶領他,他就會很不一樣。

樊雪春:我覺得父母都會有許多想法,父母不妨稍微放下自己成見,讓小孩嘗試看看。

溫小平:希望讓孩子去發揮自己個人的生命色彩。

主持人:是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帶領,做父母的只能幫孩子找出自己的性向,當一個人真正對自己喜歡的事很狂熱之時,我相信他也能夠從中產出成果,不需要太過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