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34/427/big/%E6%9C%AA%E5%91%BD%E5%90%8D.png?1490249722)
文章出處:
伦敦恐袭预示未来袭击模式
「用汽車撞倒多名行人並用刀襲擊警察,在一座歐洲大城市的核心地帶發起血腥的暴力攻擊,吸引了媒體頭條,讓恐怖主義再次成為電視節目的中心話題。」
《金融時報》國防軍事路線的編輯山姆‧瓊斯(Sam Jones )指出,倫敦恐襲反映一種日益常見的模式,包含以下特色:
模式
日期
- 仿照比利時恐攻。一年前的今天,是ISIS在布魯塞爾發動恐襲,這顯示顯示恐攻喜愛「周年紀念日」的效果。
工具
- 仿照尼斯、柏林恐攻。孤狼襲擊者在沒有活躍支持網絡為其提供武器和訓練的情況下,駕駛卡車沖向平民人群。
地點
- 類似巴黎恐攻。選定在防衛薄弱地點(或警方不易快速趕到的人群密集地區,比如倫敦西區)發動的大開殺戒式的襲擊行動。像威斯敏斯特大橋這樣的公共要道在本質上無法防衛。
對象
- 平民。隨著IS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盤踞的地盤遭遇越來越大的壓力,該組織對襲擊對手的平民人口的動機只會加大。
執行人物
- 不拘。既包括受過訓練的行動人員(從敘利亞和伊拉克回國的作戰人員),也包括激進分子或精神脆弱的個人。後者與恐怖組織可能毫無實質聯繫,是由ISIS策劃襲擊的部門小頭目(歐洲人)操縱著由在歐洲的熟人(往往具備相應技能和受過訓練)在網上指導和訓練有意犯案的孤狼。
一名歐洲安全官員說,這就像是國際象棋:「有些只是卒子。有些更為強大——可能是小團體——有些則更加靈活,擁有更多資源。」
這讓需要監視的激進分子範圍擴得很大,於是不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