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水情拉警報 農工家庭都當節約 (20170216 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7/03/16 11:08 點閱 526 次

主持人:林意玲 ( 台灣醒報社長 )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蘇家瑩、謝宜帆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年春雨較往年少,台灣有可能面臨乾旱,距離梅雨季節還有2、3 個月的時間,大家都很在心會不會影響到農民春耕的情況。

降雨少也讓水庫拉警報,到底目前台灣可使用的水資源有多少?特別最近石門水庫水位已到達下限,這是讓大家都緊張的消息。先請賈博士來與我們分析。

新北、竹苗水情吃緊

賈新興:根據水利署公佈的水情資料,可以看到北部方面,像台北林口區域還有板新水情較為吃緊,亦即現在供水情形比較嚴竣,而竹苗也是水情相對較緊,現況確實如此。

原因最主要是在去年秋冬的時候整個降雨相對偏少,竹苗地區每年進入秋冬,本來就是適逢少雨的季節, 這是當地的氣候特性。

秋冬雨少、蓄水量高

此外,在農曆年前後開始進行春耕,北部一期稻作要插秧,所以用水需求會上升,因此時間推得早一點, 在冬天到春天前後就會有水情吃緊的現象出現。

造成水情吃緊就可得知有2 項因素,分別是氣候特性、以及民眾實際產生的用水需求。石門水庫目前水位大約介於235 公尺左右,一般來說, 水位低於240 公尺以下就會啟動一些應變作為,所以現在水利署也在密切監看水情狀況。

節水以因應梅雨季

當然大家會關心到底會不會限水?目前推估,春雨到3、4 月中左右的降雨情形可能不是那麼理想,降雨不夠多所以變成進來的水量少,民眾要特別節約用水。水利署也在積極提醒務必做好節約用水的動作。這是目前的水情狀況。

正常梅雨季要等到5 月中,所以這2、3 個月的時間是關鍵,能夠省更多水,對於我們日後因應遲來的梅雨或是「空梅」,方能做好萬全的準備。

問:請問汪中和老師,台灣水資源的分配上,看來最大比例就是農業用水7 成,其次是工業用水2 成,而後為民生用水1 成,如果能從農業用水省起,省水的效果是不是比較大呢?

農業用水占7 成

汪中和:容我更正主持人的提問, 台灣的水資源結構,農業是最大的, 佔總體7 成,接下來其實是民生用水,佔了2 成,工業用水則約佔全國總水量1 成。所以,農業用水省1 成下來,之後我們可能都用水無虞了。

既然農業的用水量是最大的,農民懂得節約用水或是採取更有效率的灌溉方式,其實是最重要的。

問:所以農業省水的關鍵在於運用科技的方法嗎?

找尋有效灌溉法為要

汪中和:是,農業若以科技來節水灌溉會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在以色列、或是中國大陸西北、加州,這些國家、地區現在都發生嚴重乾旱,用水情況也非常緊張,所以在節約用水、又能有效灌溉農作的科技都非常發達。

尤其是以色列,它的農業都採行「滴灌」技術,讓每一滴水都能用在最關鍵的地方、最確切的位置。所以,雖說以色列可用的水資源很少, 但優異的農業用水技術,著實帶給這個國家很多幫助。而這正是我們台灣需要學習的功課。

問:每次我們碰到缺水的時候, 農民就會乾脆讓農地休耕。台灣好像比較不那麼重視農業,認為它沒有那麼重要,甚至有人認為可以直接用進口農產品來替代。以至於無法確實討論出到底該分配多少水量提供農業灌溉?是否該無限制供應用水?還是乾脆規定休耕時間?不曉得兩位如何看待台灣的農業政策?

或可改種旱作

賈新興:剛剛我們有提到以色列先進的節水滴灌技術,這主要與他們整體的農業政策有關,該國種植的作物蓄水量相對較少。不過就台灣來說, 像稻作,它在剛插秧下來的時候,需水量是比較多的,這要歸因於農作物的特性。

台灣還是以稻米為主要的糧食來源,除非農民能夠將部分農地改種旱作,據我了解,農委會也有在鼓勵所謂的「黃金廊道」能在出現旱象的時候,改種一些抗旱性的作物。

只是台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都還是以稻米為主。

這是兩難的問題,但是怎麼樣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讓稻作在灌溉的水量可以更為精確、發揮最高效益, 我想是可以去思考的。

漏水問題也須重視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聽到每年都發生自來水管漏水的事情,漏水量比例非常高,怎麼樣改善舊有管線,讓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不會漏出,造成浪費,也是政府該思考的。畢竟,水資源真的是得之不易。

現在,政府有在積極推動農業政策,只是還有很多的配套措施需要補強,而漏水情形非常嚴重,雖然有在改善,但需要再加把勁。

問:汪老師有補充的嗎?

實踐省水並不難

汪中和:「節約用水」對於現在氣候極端變化、水資源分配極為不均的情況下,實屬必要。

我們剛剛講到農業用水占台灣的總用水量7 成,相當於一年在台灣就會用掉125 億噸的水,如果節省1 成就是12.5 億噸,數字非常可觀。要讓農業用水節省1 成,在科技方面是非常容易能達成的目標,端看我們有沒有決心去執行。

除了農業用水,我認為如同賈博士所說的,民生、工業用水同樣也須節約,例如工業用水可以循環使用,這些都是政府主管機關應該努力去推動的。

問:台灣現在的水價收費過於便宜,大家水龍頭打開後都是嘩啦嘩啦的使用,完全沒有意識到水資源是何其珍貴。怎樣節省民生用水, 每次政府宣導都是提到,主要是游泳池、洗車這方面,是嗎?

用水「以價制量」難行

汪中和:是的,因為游泳池和民眾洗車的用水量,跟平常的澆花、沐浴等相比是稍微大的,其次這兩個也是最好控制的事項,所以在談到節約用水、或是在民生水資源的管控方面,都是會優先被拿出來檢討跟限制的。

賈新興:台灣的水價跟國外的收費比較,確實很便宜。在政策調整上,要想「以價制量」恐怕短時間內不容易實現。

雖然我們只要打開水龍頭就能立即取用自來水,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這樣的幸福,世界上大約還有1/3 的人口,他們還沒有所謂的自來水可用,我們需要去體會水資源是得來不易的。

購買省水標章家電

再來,未來我們都會面對極端氣候變遷,「乾旱」將會變成國家的重要政策議題之一。意思是,乾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所以如何在省水盡一己之力,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選購有省水標章的家電,政府在這方面也有一些優惠補助; 同時, 我們需要建立起盡量把一滴水作兩次或是三次使用的觀念。

就如同汪老師提到工業部門的水資源可再利用,民眾可以思考在家怎麼讓用過的水重覆使用。之前有網路新聞報導,日本有個可以將洗手台的水儲存起來,結合沖洗小便斗的設計, 因為沖洗小便斗其實不需要使用太乾淨的自來水。

像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就應該要融入我們的居家生活當中,如何讓一滴水做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使用,是需要創意和想法的。而這在未來氣候變遷下,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商機。

問:其實,在水資源充足的時候, 一般大眾是不會意識到節省用水的重要性,反而是在水資源匱乏時,會開始警省自己要節約用水,但總體來看,台灣的水價不高,節水的誘因就跟著降低。

請問汪老師,節約用水這件事如何在極端氣候變遷之下變成一個常態?這應該會是需要長期宣導教育的吧?

政府應檢討水價

汪中和:一點也沒錯,未來我們的水可能比油還要貴,所以有人說「20 世紀是一個搶奪能源的世紀, 到了21 世紀則是爭奪水資源。」

將來水資源取得會越來越困難,變成非常珍貴的國家資源,台灣因為水價偏低的關係,所以我們都不珍惜、反而習慣浪費水資源,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反映水資源運用的成本,這成本將來只會越來越高,目前政府正在檢討我們的水價,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方向。

在水價的制定上,必須要先照顧到所有的人,所以會有一個基本額度,但是超過這個基本額度就要採取累進計價,用得越多費用就會越高, 這樣就能制約民眾,不得任意浪費水資源。

問:汪老師說水將來會比油還貴, 這點聽眾可能不是很明白,因為水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嗎?只要降雨就能獲得很多雨水,不像石油總有一天會開採完畢,而水資源相對之下,似乎是取之不盡的,每逢降雨不就能儲存起來使用嗎?

我國降雨分布不均

汪中和:降雨是可以儲存起來, 但不是隨時隨地都在降雨,可以立即使用。

這要考量到時間和空間,降雨若非預期的區域,可能就會造成洪災或乾旱,所以水資源的取得其實是非常困難,像台灣,相對來說,北部因為降雨季節分布比較均勻,所以面臨水資源枯竭的壓力比較小;南部就非常麻煩了。

剛剛我們談到新北、竹苗縣市水情供應比較緊張,其實現在高雄等南部縣市已經開始焦慮了,因為南部的水庫容量有限,加上它的乾季和雨季差異非常大,到了秋冬以後,幾乎沒有降雨。

我們一年擁有的水資源看似很多, 但是台灣的用水在全世界來說是缺水的倒數第18 國,因為我們水資源的分配,不管是時間、空間,都非常不均勻,需要好好規劃,好好珍惜。我認為,政府在這方面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水利制度要做得好,水價要合理,這是當前一定要努力推動的部分。

問:剛剛汪老師說到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很難要求老天把雨水都下在有需要的地方,是否有科學的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真正可用水僅15%

汪中和:有,解決水資源的問題主要就是靠「調配」,台灣每一年的降雨約在900 億噸左右, 有的時候會少一點,最少的時候大概還不到800 億噸,但是多的時候也可以超過1000 億噸。

以平均900 億噸的水資源來說, 要分配給每一個人是非常多的, 可問題在於分布不均勻。降雨一來,台灣地勢山高坡陡,55% 通通流掉了,其餘45% 有些蒸發、有些到地底下,真正能供給的大概只剩15%,偏偏北部降雨集中、南部有明顯乾溼季,而夏天降雨多、冬天少,所以對台灣來說, 水資源的運用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

可以看到,過去台灣的水資源一直不斷的成長, 但在1980 年以後,氣候的變化越來越極端, 我們的水資源總量卻再也沒有成長,而且還在慢慢地降低。到了1980 年的時候,我們一年全國可以用的所有水量大概是200 億噸, 現在只有180 億噸,為什麼?因為用不到,拿不到。

問:汪老師說台灣所擁有的降雨量,有55%都在水循環的過程中流掉了,實在是很可惜。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將其保存下來?

山高河短難儲水

賈新興:台灣的地理特性是山高河短,降雨後很快就流到海裡, 若要阻擋起來就得興建水庫或水壩,但興建水庫牽涉到環境保護的議題,可能有很多地方會就此淹沒在水面之下,所以台灣在先天環境條件上,要興建多個水庫是不容易的,但或許我們可考慮地下水庫等其他方式。

而地下水庫的概念,目前水利署是有在評估其可行性。

可推動二元供水系統

在香港,每戶家庭沖馬桶的水都是使用海水,但台灣卻沒有做出分別,日常生活不管是什麼用途都使用單一的自來水,在管理水資源上,其實是非常可惜的。我們應該思考,為什麼不能設計一套因應用水目的而不同的設備?

這部分可能後續需規劃法規或建立商業模式,畢竟台灣的年雨量總量每年都差不多,但季節性變化造成降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應該盡快想辦法更好地運用與管理這麼多的水資源,像平常我們可以用雨水來澆花等,水資源多元循環利用應該還有更多的用途。

汪中和:水資源的調度,在農業用水上一定是需要政府推動節水的科技,並輔導農民在灌溉過程中盡量節水;而工業用水的推廣其實是最簡單的,因工業區非常集中,而水對每個廠商來說都是生產過程中重要的運用資源, 廠商其實都有意願且有能力去改善水的循環使用。

台積電循環用水9 成

在日本,工業用水回收再利用率做到了8 成以上,台灣平均大概只有6 成左右,所以還存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像台積電的例子, 是值得其他企業參考的,他們所有製程的水90%都可以重複使用,節省了非常多的用水。

重新規劃都市建築

但在民生用水上面,政府則需加強建築法規修訂,在每一棟新建大樓建造二元供水系統,一個是收集雨水、家中排出來還可以使用的廢水等,集中在公用或家用的集水箱,可以用作簡單洗滌、澆灌等,另一個則是用在喝、吃、衛浴等,跟皮膚有直接接觸的就使用品質比較好的水,如此必定能節省很多水資源。

除此之外,也可建構集水設施在下雨天收集雨水儲存,需要時就可拿出來用,但這些在過去建造房屋時都沒有這樣的設計、規劃,政府應從現在開始,針對新的建築與都市規劃往這方向推動,讓農業、工業、民生用水都能妥善節約水資源。
問:其他國家像中國有南水北調,其他國家又如何善用?台灣降雨不均,是否也要參考其他國家做一些調度?

水資源人為調度

汪中和: 中國的南水北調, 是把長江的水送到黃河周圍,原本的規劃是東線、中線與西線, 但現在西線已因困難度太高,及對環境衝擊過大而無法推動,而目前東線、中線都已開始供水, 北京在中線的南水北調工程進行後,已經緩解當地的用水需求。北京原本因為地表水不夠而大量地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的非常快,但自從這兩年南水北調開始供應後,北京地下水的水位就開始回升,這就是人為的調配, 台灣也非常需要有這樣的政策模式。

以色列同樣也進行了水資源的調度,政府把北方加利利湖的水資源,輸送到南方沙漠區域,現在南方沙漠區域不僅成為居民可生活的地方,也變成以色列農業生產的主要地區。

問:所以若像中國這麼大的地方都可以調動水資源,台灣的面積這麼小,水資源調動應該不難吧?

善用「綠色水庫」

汪中和:台灣要調動水資源其實不難,不像以色列或中國需要長距離、大規模的傳輸,台灣可以用中央山脈做小區域調配,中央山脈就是最好的綠色水庫, 全台只要東西向都可利用綠色水庫的水,過去因為平原地區需要大量用水而超抽平原地區地下水,現在就可用中央山脈儲存的水量,引來送到平原地區。

賈新興:所以, 國家政策非常重要,民眾能節省的水非常有限,整個政策面可在民生建築法規定二元供水系統,這應該是國家去推動的政策, 因為未來勢必會有水資源的爭奪戰, 特別是面對區域性的氣候變遷時,會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像全球暖化造成喜馬拉雅山融雪增加,讓印度和孟加拉都非常緊張,因為雪水是2 國水資源非常重要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