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開年不久,我們來回顧一下2016 年,台灣和全世界有些什麼樣的氣候劇變?先請汪老師談一下, 以去年的氣候型態來看,大概有哪些特別現象是大家要有所警惕的?
高溫、洪災、地震不斷
汪中和:去年的氣候特質是延續過去所有天災的總合。
第一、天氣越來越熱。2016 年的世界平均溫度又突破了歷史紀錄。第二、強降雨非常嚴重。不管是在美國、歐洲,都發生了很可怕的洪災,中國大陸的情況更慘,是自1998 年來最猛烈的大水。
再者,我們可以看到北冰洋的冰蓋面積非常、非常的低,跟高熱是息息相關的。將來勢必影響到地球的氣候,也影響到海平面的升降。
讓我們更為擔憂的是,地殼的活躍性。去年就可以看到有幾個大地震相繼發生,除了台灣,還有紐西蘭、日本、義大利,這幾個國家發生的地震形態以及造成的傷害,都跟以往差別很大,而且非常的獨特。
問:謝謝汪老師簡要的說明, 其中包括暖化越來越嚴重、強降雨、洪災、地震,以及北冰洋融化的面積越來越大,這些跡象已經讓人類「有感」,而且必須要照單全收,無可避免。
請賈博士跟我們分析一下,去年這樣的天氣型態,到底給專家們什麼樣的感慨?
暖化速度超乎預期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有提到, 全球溫度在2015 年就已經創新高,結果隔年2016 年更高。專家都知道,要不斷破氣溫紀錄, 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地球的溫度在暖化的趨勢下,在2015、2016 連兩年破紀錄,我想,這是一個警訊。亦即暖化的速率相當的快,已超乎科學家所預期的。
接著,去年高溫創紀錄,不只是年均溫打破以往,從2015 年5 月開始, 到2016 年的8、9 月,當月的氣溫跟歷史同期的月分比較,都是偏高的。等於連續月份都在創紀錄。這個暖化高溫的趨勢,其實是非常嚴重。
這幾天的報紙刊載, 我們本來希望暖化的速度到2100 年前能控制在2 ° C 以內,而理想上還是期盼能夠不要超過工業革命前上升的1.5° C,但是統計資料顯示,情況已經失控了,目前全球氣溫上升來到1.3° C。
全球溫度升高1.3 度
由此可知,我們的「配額」已經不多了。本來是說,到2100 年前可以花1.5~2 元,結果我們現在已經花了1.3 元,所以接下來數十年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除了全球天災不斷,台灣去年也是如此。過去歷史紀錄是,一年365 天裡面有25~30 天,高溫會超過35° C,但是2016 年台北高溫連續天數是77 天。也就是說,冷氣本來只需開一個月,現在要開兩個半月。所以,這也看到台灣面臨的暖化趨勢也是非常嚴重。
問:兩位專家都特別提到, 2015、2016 這兩年我們已經用了很多很多的溫度配額。氣候協定原本是規範在2100 年前,全球溫度不要超過2° C,可是現在才2017 年,我們就已經溫度達到1.3° C。照目前的趨勢看下去, 再過3、5 年,人類可能會打破這個目標,這實在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剛剛賈博士提到,台北高溫超過35° C 的天數,相當於近2 個月都要開冷氣。大家應該也可以感受到,這次冬天非常可怕,竟然需要開冷氣。這幾天民眾也被高溫熱到,新年初竟然還在穿短袖!
最暖冬至、沙漠下雪
賈新興:確實!去年12 月我們面對的是「最暖的冬至」,到了元旦,也是歷史以來最暖的一次。這告訴我們,受到暖化的趨勢,冬天似乎漸漸不存在了。
有很多朋友問我,冷空氣是不是不見了?其實不是如此,正確來說是台灣剛好不在比較偏冷的地區,從溫度分佈圖就可看到, 原來偏冷的地方是在美國中西部以北到加拿大,尤其是阿拉斯加這塊比較冷;此外,還有俄羅斯的西北部,以及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北非的敘利亞、希臘、地中海附近國家變得非常的冷。
2016 年12 月19 日, 我們看到新聞報導,撒哈拉沙漠居然下雪了!是37 年來首見的雪。而我們台灣位在的東亞,卻是熱得一塌糊塗。
冷空氣不是不見了,而是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當然,在暖化的趨勢下,冷空氣的勢力必然是難以呈現出來。
問:簡單來說,就是全球天氣都亂了套。很難想像,如果聖誕老公公穿著清涼的泳褲,會是怎樣的景象?或是在冬至的時候, 要開冷氣、喝冰湯圓。
不曉得汪老師怎麼看?氣候異常,不是說台灣就會變得很暖, 而世界其他地方就會冷到不行, 有可能往後情況會恰恰反過來呢。
暖化現象難以承受
汪中和:對!這就是整個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第一、夏天會越來越熱,時間越來越長。第二、冬天開始變得不冷, 冷的天數減少、範圍侷限。
像西伯利亞的西北部、阿拉斯加、美國西北部,可是跟以前相比,它的範圍小很多、冷的幅度也小很多。不像過去,可能會冷到零下30~40° C。以這長期趨勢來看的話,氣候暖化帶來的影響,在天氣方面,真的是讓我們難以承受了。
問:這麼說來,以台灣今年的冬天,已經創下高溫紀錄,熱到台電到冬天還要進行限電,未來是否也會繼續如此?
冬季外套可束高閣
汪中和:我的看法是,長期來說我們的冬天只有越來越熱,像1962 年台北市的冬天還可以低溫到零下0.1° C,現在低到10° C 以下已經是非常困難了。將來溫度還是會繼續往上升,只是它會有些起起伏伏,有時候稍微冷一點,但是熱的時間會比較多。
問:簡言之,羽絨外套可以收起來了,厚外套只嘆無用武之地。
地球持續在暖化中,全世界的氣候也在變態般發展,暖化帶來的影響不只是台灣,最嚴重的影響是整個北冰洋,全世界需要這個天然的大冰箱幫忙調節氣候, 但現在看來,冰箱的功能正逐年減弱。請汪老師分析一下。
地球冷凍庫失靈
汪中和:沒錯! 2016 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一個就是北冰洋的冰蓋面積整個年度都偏低,這個現象也曾在2012 年出現過,雖然跟2012 年的夏天比起來,2016 年夏天的冰蓋面積沒有2012 年那麼低,但整體而言仍是很嚴重的狀況。
到了2017 年1 月,北冰洋的冰蓋面積只剩下1200 萬平方公里,比長期平均值整整低了100 多萬平方公里。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事情,今天卻活生生出現在我們面前。
北冰洋冰蓋面積的減少,代表身為調節地球氣候的冷凍庫失去作用,將很快隨著暖化而消融, 我們這一代,在未來都可能看到北冰洋的夏天沒有冰層。
問:北冰洋對於人類的生存, 有其重要性,是嗎?
汪中和: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在,就是因為有了北冰洋。北冰洋於300 萬年前形成後,就一直在幫忙調節地球上的氣候, 不斷在冰期、間冰期的暖冷變化之間上下震盪,才把全世界對人類有威脅性的大型生物通通排除掉,人類因此得以在世界的舞台上站起來。
沒有氣候的調節、沒有生態環境的改變,人類是沒有機會在地球上立足的。
北冰洋如單車前輪
北冰洋是地球演化中很重要的一環,300萬年來從沒有消失過。北冰洋和南極圈就像腳踏車的兩個輪子,必須有它們協調推動, 地球這台車子才能繼續前進,現在眼看前輪就快壞了,未來我們要騎獨輪車來維持平衡,非常可怕。
問:請賈博士解釋,為何北冰洋如此重要?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它?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是從地質、時間尺度,來看南北極區對地球與生物的演進影響,我就從較短期的天氣角度來看。極區是一個相對比較冷的地方,因為一年四季中接收到的地球輻射比較少,造就它擔任地球冷凍庫的角色。
剛剛主持人也提到,這個冷凍庫的功能就是把冷空氣鎖在極區裡面,有時候會有小股冷空氣跑出來,就是地球南北溫度平衡的關鍵。赤道吸收的熱量多,極區吸收的熱量比較少,如果沒有透過天氣系統來達到地球溫度的平衡,就會出現很極端的天氣。
冷空氣亂竄
冬天本應要有冷空氣從北邊往南邊移動以平衡溫度,但現在因為暖化,讓冰箱的冷房功能減弱了,我們看到整個天氣系統都受到影響,大氣的噴射氣流無法維持在一定強度,導致我們不知道這些流洩出來的冷空氣會往哪邊竄。
今年這些冷空氣竄到北非、美國西北方,前1、2 年也有跑到美國,形成冰風暴;2005 年時則跑到中國東北,那次對中國的春運遷徙造成莫大影響。
問:賈博士提到了一個重點, 過去北冰洋運轉時,我們沒有感覺到它的調節能力在整個天氣系統中,占了有多重要的地位,等到失去調節功能後,就像脫韁野馬到處亂竄,人類無法預測;另外一點,是冰蓋面積減少,冰融化之後的水跑去哪裡了?
汪中和:北冰洋的冰原本就是沉在海裡面的冰,融化之後該地將來就沒有海冰,但因這些冰本來就是在海裡面,因此融化後也不會改變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改變的只是大氣溫度。
格陵蘭融冰影響海平面
可是北冰洋旁邊有一個北半球最大的島,叫做格陵蘭,上面有著非常巨厚的陸冰,這些陸冰一旦融化,全球海平面就會像在水杯中加入大量外來的水,將上升6.6 公尺。
2016 年9 月時北冰洋的冰蓋面積,跟30 年前相比只剩下60%, 北冰洋的冰消退速度如此之快, 我們估計,再以這種速度繼續消退,20 年內夏天就會看不到冰。
夏天沒有冰,格陵蘭島上的陸冰將開始消融,只要消融1/10,全世界海平面就會增加66 公分,帶來的衝擊是全世界性的,更不說會影響到天氣型態。北極區不再冷,就跟中緯度地區的溫度沒有分別,溜滑梯的梯度變得平緩而溜不動,更可怕的,這會影響到地殼的平衡。
原本有冰層的重量壓在地殼上,現在冰塊不見了,地殼就會在很短時間內彈起來,到時候火山爆發、地震等天災,都會以人類想像不到的方式在各處發生!
問:這樣聽起來,格陵蘭融冰造成的後果有點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各種怪現象都跑出來了,難怪專家都很焦急。北冰洋的冰蓋面積減少,還影響到旁邊的格陵蘭島,進而影響全世界海平面、地殼壓力。
剛剛聽2 位專家談到去年氣候變化的大事蹟,讓我想到《明天過後》這部2004 年上映的電影, 那個時候就預言了災難。有如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以縮時版的方式呈現,讓人類更真實感受它的震撼、威力,這也使得我們不得不有所防備。
這部12 年前拍攝的電影,它所刻畫的事情,請教汪老師,現在是不是都一步一步應驗了呢?
海洋「熱能」消失
汪中和:很不幸地,正是往這個方向演進。《明天過後》這部電影描述的是在格陵蘭有大規模的融冰,而消融的淡水就開始流道北大西洋,由於淡水的比重較輕,所以就薄薄地覆蓋在海平面上,不僅如此,它還隔絕了大氣和海洋的熱交換,墨西哥灣流也沒有辦法繼續往高緯度的地方前進,導致「熱」消失了。
整個極區地方的低溫,就不斷地擴大,讓大西洋兩岸在短時間內進入到「小冰期」。然後,所有沿岸城市都被冰覆蓋,也影響到許許多多人類的生命,美國因此出現大規模的搬遷潮,往南邊的墨西哥逃難。
電影整體在描述大氣跟海洋之間的變化,是如何衝擊到美國這個國家。
賈新興:我沒有完整看過這部電影。不過整個氣候突然的急凍,舉例來說,有如一覺醒來, 看到台北變成銀白世界,且持續一段時間...
「縮時」呈現氣候影響
剛才汪老師提到,墨西哥灣流提供能量的循環,它確實會因為北大西洋融冰的緣故而關閉。暖洋流對氣候的調整,特別是對大西洋沿岸的北美、歐洲的氣候特性有諸多影響。
2013、2014 年美國芝加哥的冰風暴,幾次的大雪,其實也能看到電影裡呈現冰凍的世界,已經在最近的幾年於美國出現。這確實是一個警訊。也就是告訴我們,暖化會帶來全球氣候系統的失序,有一些極端的天氣事件就會比較容易出現。
問:可見,電影裡所描述的場景,並非危言聳聽。同樣的, 我們今天所談的話題,可能在10、20 年後也會慢慢成為事實。那麼,究竟如何能夠緩和、控制暖化的程度?
我們個人對這些氣候現象能做的改變有限,但是國家政府、團體是不是有辦法找到解決方法? 先請賈博士分享。
減少碳排 提升能源使用
賈新興:造成暖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是人為活動讓溫室氣體增加,所以首要的關鍵就在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另外, 整個國家的能源轉換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減碳的同時,是不是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我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因應暖化是2支很重要的「箭」。
因為,溫室氣體最主要排放的來源,其實是在能源產業。
氣候異常、極端的天氣事件是現在進行式,所以未來若暖化速度還是持續加快, 這些狀況只會越來越明顯。在暖化的趨勢下,未來高溫、熱浪、海平面上升,或乾旱的事件越來越多,面對這樣的氣候,我們需要去做一些調適,因為我們未來的生存環境跟以往是不同的。
比如說,要怎麼解決高溫熱浪的問題?避免對我們的生活、農業、經濟活動造成莫大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窪地區的衝擊,我們要怎麼做好國土的規畫?這些都是要有所調適的。
回復力是關鍵
另外,現在有個專有名詞是「回復力(resilience)」,也就是說,這些災害、極端氣候事件勢必會造成影響,我們其實沒辦法阻擋這些事情發生,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在經歷過這些災害後,能迅速回復正常生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怎麼透過政策、基礎建設、財政、社會等各方面的方式,讓災害來臨的時候,可以很快地復原。
2012 年珊迪颶風對美國的影響,讓我們看見「回復力」的重要性。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我想起,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他是個具有環境意識的領導人。我覺得,有這樣眼光的領袖對現代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執政領導者對環境問題是沒有概念的。請汪老師跟我們分享。
領導人最後一箭
汪中和:針對賈博士剛剛所說到的2 支箭,包括節能減碳、調適因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想再補充一支箭,正是主持人提到的「領導人」。
我們的政治領導人在面對氣候暖化影響這方面,應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讓我們想到, 2016 年帶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就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川普對於氣候變遷的因應、調適,有著非常多的個人強烈意見。對於全世界國家致力於節能減碳的推動,他帶來了難以想像的變數,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自己要減少碳排放、做好調適工作,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國家,萬一美國臨時變卦、有不好的動作,這樣在面對劇烈的天氣、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還能知道要怎麼存活。
問:對個人來說呢?
汪中和:也是同樣的,我們不管國家做什麼,我們都要知道怎麼趨福避禍。
主持人:對,將來我們在投票選政治人物的時候,都要注意他的環境概念。希望我們的民意代表、政府都有先知性的洞見來看全世界的變化, 能夠早早帶領我們避開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