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美國編程學校General Assembly(GA)是一間近年病毒般崛起的科技教育創業公司,用差不多一季的時間教人寫程式,收費上萬美金。如今它們在全球20個主要城市都有據點,正期畢業校友高達3萬5千人。
該公司的創始人傑克‧施瓦茨表示,他感受到自己過去在耶魯讀了4年的學士欠缺學以致用的內容,而後來再讀2年的工商管理碩士,則是時間金錢的投資報酬率太差。於是他建立了作為「職場再充電」的跳板進修站GA,它除了資工,主打的還包括一般MBA中會有的面試技巧、職涯諮詢、雇主媒合等服務。
學者們根據近3、40年的統計趨勢指出,學歷跟就業競爭力的正比關係逐漸脫鉤。戰後以來的「學歷通膨」,以及近年「自動化製程」的進步,可視為破壞大學生的「薪情」的兩大因素。然而《經濟學人》指出,許多人在大學所學不堪用之際,轉而推崇「技職專才訓練」,但這個所謂的「德國模式」也是危險的:如今並沒有什麼「一技之長」真的能保證你3、40年還不會被取代的。
反之,只有「持續學習新技能」、「多工複合」的人才,方具備未來競爭力。以最近5年來說,數據分析、資料視覺化、資工編碼人才成了當紅炸子雞,懂的人就會主動去找GA、Moocs(線上教學)等學習資源,讓自身競爭力保持在產業趨勢的尖端。
最後《經濟學人》提出三點報告和建議:
一、在這技職本領須終身學習的浪潮下,20歲以前的學習,反應專注「博雅基礎教育」才是務實:邏輯、認知、整合歸納等能力,才能幫他們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二、當前勞資間轉向鬆散游離的契約關係已是趨勢;愈來愈多公司不再自己養人才,而是把項目委外完成。不論是電腦(automation)、境外人才(offshoring)、群策群力(crowdsourcing)、或自由工作者(SOHO),都不像全職員工會跟你要求基本薪資、例假、保險、教育訓練。企業當然樂意用更少的成本來解決問題。
三、綜合以上兩點,未來「人才培力」的工作一定程度必須政府出馬。以新加坡為例,它仿照「消費券」的概念,讓所有25歲以上國民享有「學分券」,可以在500個政府核可的教育機構自我進修。未來,像GA這樣的「教育產業」,勢必會更多地創建起來。
http://www.economist.com/news/special-report/21714169-technological-change-demands-stronger-and-more-continuous-connections-between-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