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鄰居打交道 「凍鄰族」增多

林亭妤 2016/12/13 15:12 點閱 15176 次
精神健康基金會13日公布「2016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精神健康基金會13日公布「2016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你是不喜歡和鄰居打招呼的「凍鄰族」嗎?據精神健康基金會調查,超過500萬以上的國人表示和鄰居的互動質量不佳!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13日指出,「社會孤島」的現象日趨嚴重,而和社會互動越低的族群,精神狀況也越差。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大家「雞婆一點」,並應多給予有困難的人一份關懷。

精神健康基金會13日公布「2016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結果,以電話訪問20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1070人。楊聰財指出,精神健康指數包含「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4項,結果發現受訪民眾在「個人價值」這項的成績並未達到醫師的及格標準,而「家庭健康」一項的得分則最良好。

「受訪民眾在個人成就、身分地位以及能力特長的發揮上感到最不滿意。」楊聰財表示,個人價值以及生活掌握的調查結果,反映出民眾對於歸屬感、對未來的樂觀性等掌握度不夠理想;而家庭健康得分高,可能和東方社會背景有關,由此也可見「家庭對於個人的精神狀況支持是有正面影響的。」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表示,此次報告重點調查「社會資本」,發現「社會資本較低的人,精神健康也較差。」社會資本包括信任與安全感、鄰居連結等,民眾是否會參加地方活動、信賴自己居住的社區、主動和鄰居往來等,都會影響到自身的社會參與度,但粗估有400萬國人對他人抱持不信任感。

對此,胡海國提醒,心境上脫離家庭或人群的「孤獨感」若持續太久時間,大腦前額葉掌控情緒的能力就會弱化,導致個人情緒不穩,大大增加社會的不安定感。「國之安定來自國人的幸福感,」他呼籲民眾,平常要多和人群互動、關懷並信賴他人,靠著「三五成群」的力量打造健康的紓壓管道。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張錦麗則說,為了避免老人總是宅在家,因而大力推動841個「老人共餐」地點,希望老人相約出來聚餐話家常。楊聰財表示,就算大部分老人話家常都是在講後代子孫的八卦,也總比什麼都不說、悶在心裡不和他人互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