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控管甲烷排放 專家:恐減碳破功

莊瑞萌 2016/12/13 16:49 點閱 13456 次
人類畜牧業所飼養的動物會排放廢氣,也是甲烷氣體的來源之一。(photo by stanz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人類畜牧業所飼養的動物會排放廢氣,也是甲烷氣體的來源之一。(photo by stanz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期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造成溫室效應的甲烷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一度停止成長,但近期又開始快速增加,專家推測,農業及畜牧業所排放的廢氣是主要來源。研究人員提出警告,必須嚴加控制甲烷排放量,否則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將前功盡棄。

據英國《BBC》報導,史丹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傑克森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大會會前對外表示,「二氧化碳是大家對抗溫室效應鎖定的主要目標,但我們可能忽視了一個風險,即二氧化碳的減幅會被甲烷的增幅所抵銷。」

傑克森指出,甲烷濃度在2000~2006年間幾乎可說沒有成長,但自2007年起,其大氣濃度不斷上升,2014~2015年間更快速攀升。近2年內,甲烷濃度每年平均增加10ppb(十億分之一濃度)以上,大氣中的甲烷濃度現已超越1,830ppb,且原因為何目前仍不清楚。反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近期則呈現持平水準。

對此,傑克森指出,甲烷來源眾多,但此次其快速上升的元兇應是農業及畜牧業產生的廢氣;以畜牧業的養牛業者而言,牛的特殊消化道會排放大量甲烷。至於從大氣移除甲烷的化學反應也是來源之一,其中也包括與氫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有關的破壞過程。

據《科學新聞》報導,由於甲烷氣體來源眾多,相較於二氧化碳,較不易被追蹤與深入研究。基本上,有高達6成來自人為活動,而自然界也可能產生甲烷氣體,例如沼澤和溼地;在種植水稻的土壤中,也有微生物會排放甲烷氣體。其餘三成左右的來源則來自石化燃油探勘,例如開採石油及天然氣井時,甲烷氣體也可能外洩。

由於甲烷吸收大氣熱能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凡爾賽聖昆丁大學教授索諾伊絲指出,「如果我們要避免地球升溫2度,就得避免讓甲烷繼續上升。」

傑克森也表示,目前科學家已打算透過搭載感測器的衛星來監控甲烷的大氣濃度,未來幾年內可望出現成果。本次研究報告刊登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