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菲平台推手 吳英明:世界在南方

林佳楠 2016/11/21 13:37 點閱 12941 次
康橋旅館管理處處長陳培銘(左)和樹德科大吳英明教授。(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康橋旅館管理處處長陳培銘(左)和樹德科大吳英明教授。(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高雄報導】「為什麼選擇和菲律賓合作?」國立菲律賓大學(UP)系統秘書長Lilian A. de las Llagas 向台菲平台的推手之一吳英明教授提問。吳英明表示,台灣的教育資本具有輸出到「近鄰」菲律賓的優勢,而菲律賓只是一個起點,他也正與高雄市印尼之友協會接觸中,近期將倡議成立「高雄市東南亞教育交流協會」,將觸角延伸至更多國家。

「台菲學術網絡平台」20日邀請國立菲律賓大學(UP)系統總校長Alfredo E. Pascual及各分校代表來台,為期2天的行程包括為UP康橋招待所揭牌、台菲校長對談、參觀南台灣大學等活動,菲國共有20多位代表前來。

吳英明2008年時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期間,認識了UP空大前校長Grace Javier Alfonso,兩人討論教育問題時發現,多數菲律賓大學教師都須進修博士學位,而台灣則有許多研究所因「少子化」出現招生不足的危機。基於兩國教育資源有許多可互相截長補短之處,兩人倡議成立了「台菲學術媒合網絡平台」。

吳英明強調,早在政府5月上任推行新南向政策之前,他們就已建立台菲雙邊的合作。當許多大專院校因應新南向政策、陸續開始搶招東南亞學生,台菲平台卻採取不同的策略,他們意不在「交換學生」,而在菲律賓的教師,「教師願意來,學生就會跟著來了。」

少子化反成優勢

「台灣要轉化『少子化』空出來的高等教育能量,」吳英明指出,台灣高學歷人才過剩,而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正需高學歷教師,加上當地擁有博士學位的大學教師並不多,台灣的人才資本和學位教育便成為優勢。台菲平台建立校對校的連結,也可避開國與國的政治敏感帶,並開闢另一種國際化的路線。

國際化的迷思

為何講到國際化,就只能望向西方國家?吳英明質疑,國內大學常說國際化,卻是一種「迷思的、沒有根的、假想的國際化。」他認為,說到世界人們會想到紐約、維也納等西方城市,但為什麼不能想「世界就在這裡(東南亞)呢?」就因為這樣,國內教育也往往有「抓地力弱」的現象——不認同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遑論要建立認同和自信。

多次參與台菲合作的康橋旅館管理處處長陳培銘也深有所感,他看到許多名校不願和東南亞學校合作,即便合作了也是消極應對,通常是因為放不下自身的優越感。他認為,比起用盡力氣討好西方國家卻事倍功半,台灣和東南亞鄰國合作,付出不多卻能讓他們非常感動,甚至可影響到國家層面。

文化融合

聽到兩位台灣人談及國際化的問題,Lilian A. de las Llagas回應,菲律賓人不太說國際化,也不需要別人定義他們是誰,因爲他們知道自己對全球社會有何貢獻,「你不需要改變我、要求我走你要的方向。」她也說,台灣和菲律賓應該進行文化融合、互相吸收養分,「國家身份不應成為文化交流的阻礙,」而應該是文化融合中的「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