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週刊封面:西方極右狂潮下 自由女神移向了加拿大(20161030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6/10/30 21:50 點閱 1176 次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與美國相比,加拿大一個是個溫和、有格調和有寬宏的國家:社會安全網不至於讓窮人無助、槍枝也控管得當;由特魯道領導的加拿大僅有3千萬人口,卻每年接收30萬移民,過去1年還包含了3萬3千名敘利亞難民,比人口規模是其10倍的美國還慷慨得多。

1842年,當文豪查爾斯‧狄更斯對美國行大惑不解時,同一趟旅程的加拿大之旅給了他安慰;在他看來,加拿大的社會予人「共感」、國家體制與企業健康並立。

這樣的文化氛圍,很大程度是地緣政治所塑造──當你有如此廣褒的國土,卻由另一個同樣大的國家幫你承擔全部的國境戍守的問題時,對移民自然有主動權,也更容易歡迎他們。許多人靠美國市場吃飯,也當然對跨境貿易是開放的──最近加拿大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終於在布魯塞爾通關,過去7年,比利時南部的瓦隆地區竟是畏首畏尾的對雙邊自貿進行攔阻的一方。

某種程度上,脫歐的英國人想要的,也不過就是這種自主權。

然而,地緣政治之外,加拿大也對美式的個人主義提供了另一種平衡的人文思維:它們將「和平、秩序、良好的政府」寫在憲法裡;「多元文化的資產」是其權利與自由憲章的關鍵字。儘管境內有魁北克省這樣更注重獨特法語文化保存的地域,但整體而言,民族主義在加拿大沒有什麼可炒作的空間。甚至,難民入境第一年的融入工作,是由公民團體全包。聯合國難民署對這樣的模式讚不絕口。

加拿大的經濟懂得「貯豐年之餘,解荒年之災」,藉著過去20年保守地控制政府預算,該國才得以在近年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採取凱因斯主義這種擴大公共支出的「大政府」政策,給中產階級減稅並給富人增稅;加拿大的健保、再就職訓練都比美國健全,失業者不至於跌入地獄;中央預算分配公平,各省的醫療等公共服務不存在明顯落差。

在整個西方世界被右翼政治聲浪席捲的這些日子裡,我們可以說:自由女神的火炬悄悄地北移了,移到美國紐約以北的,一個支持自由貿易、接受移民、由政府分配社會福利和照顧弱勢的國度。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09305-it-uniquely-fortunate-many-waysbut-canada-still-holds-lessons-other-wes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