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週波治療有風險 避開心臟、頸動脈

林亭妤 2016/10/19 16:19 點閱 16936 次
低週波治療器使用方法,為在疼痛部位黏貼兩片電極片,阻斷神經痛覺訊息的傳導達到止痛效果。(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低週波治療器使用方法,為在疼痛部位黏貼兩片電極片,阻斷神經痛覺訊息的傳導達到止痛效果。(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低週波治療器常見於舒緩肩頸疼痛等物理治療用途,但它有中度的使用風險。」食藥署科長黃育文19日指出,低週波治療器是第二等級的醫療器材,即使用上具有中等風險。物理治療師陸哲駒表示,頭顱、心臟、頸動脈是危險區,如果過電恐干擾身體原有功能,使用時須避掉這些區域。

食藥署醫粧組簡技錢嘉宏19日在「低週波治療器材選用與注意事項」記者會中指出,低週波治療器是非侵入性的疼痛治療,透過在患者皮膚上黏貼電極片,將微量電流導入患者體內進行刺激,達到止痛、肌肉舒緩等減輕不適症狀的效果。

「但是電極片的放置有禁忌區:頭顱、頸動脈、心臟。」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陸哲駒強調,原則上,不建議有任何外來的電流流經心臟和頭顱,尤其是癲癇病患,使用該器材恐有誘發癲癇的潛在疑慮;患有心肌梗塞、心臟疾病、體內植有心律節律器等病患,也不可以使用;而電流若流經頸動脈,也可能造成血壓不穩定。

其餘應避免使用低週波治療器的人包括:懷孕初期、發燒38℃以上、新生兒、糖尿病、高血壓、脊椎骨折、皮膚有傷口等。陸哲駒解釋,發燒38℃以上使用該器材止痛後,可能會因此誤以為自己病好了;脊椎骨折患者則是可能因電流刺激肌肉收縮,讓症狀更嚴重。

治療器使用時機包括:肌肉拉傷、扭傷、關節痛、開刀後疼痛、中風後疼痛緩解等,癌症患者若要使用需謹慎評估,誤用可能讓腫瘤擴散的更快,但若已是癌末的患者就可以使用,因為這些患者此時最需要的是尊重;此外,慢性牙周病的疼痛也可以用,但若是侵犯到牙神經的痛則無法適應,因為牙神經痛的強度太高了。

「不是所有疼痛都可以利用低週波治療器緩解,」陸哲駒說,若民眾不清楚自己疼痛的原因就貿然使用電療,可能會造成未知的嚴重下場;若使用後反而不舒服,就代表有問題,可能是機器上使用錯誤,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民眾身上其實有某未知的潛在病因,須趕緊就醫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