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住社宅 學者:未保護個人隱私

林亭妤 2016/08/30 20:14 點閱 9137 次
房產專家邱太煊表示,新加坡在推動社會住宅時,根本不會照告天下說有哪些民眾會入住。圖為新加坡公營住宅。(photo by wikipedia)
房產專家邱太煊表示,新加坡在推動社會住宅時,根本不會照告天下說有哪些民眾會入住。圖為新加坡公營住宅。(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丁維瑀台北報導】針對行政院日前表態社會住宅續維持3成比例給予弱勢者,房產專家邱太煊30日受訪指出,政府不該明文指出哪些弱勢族群要入住社會住宅,如此不只引發鄰避效應,還導致空屋率上升、房價下跌。產經學者莊孟翰則建議,社宅的落點最好和新捷運路線一同規劃,若想要在既有土地上興建有一定的困難度。

台北庶民不動產投資協會祕書長邱太煊30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社會住宅需要考慮兩點,第一是取得方式,第二是地點選擇。取得方式可以分為政府自己找地、或是有人釋出空屋,但不論哪種方式,要在這個時機點推出更需慎重思量,若大量建造社宅,就是增加市場房屋供給量,恐讓現在的房地產景氣更差。

「政府不應該明文昭告『我們推的社會住宅,會有幾成的弱勢族群入住。』」邱太煊說,當政府明明白白地講出,要把弱勢族群入住社會住宅的比率從現行10%提高到30%,甚至直接表明災民、遊民、感染愛滋者等有特殊身分的人會入住,這會造成社會住宅的價格就算再便宜,一般人、低收入戶者也會因為觀感問題不敢住,最後導致社會住宅空屋率過高。

邱太煊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在推動社會住宅時,並沒有去昭告大眾說「社會住宅裡都住了哪些人」,因為他們尊重個人隱私,「今天就算你的隔壁這了一個災民或遊民,你也不會知道,這樣才是真正保護弱勢的方法,知道太多就會害怕恐懼,結果互相排擠。」他說,可以用「所得」來決定誰有入住社會住宅的資格,而不是直接講說「災民、遊民、愛滋感染者、受家暴者都來社會住宅吧!」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則認為,要在現有地推動社會住宅是比較困難的,因當地的人口部落已經形成,基於社會大眾對於社會住宅的既有印象,多半會引起反彈;較好的方法,是在規劃新捷運路線的同時,聲明「哪幾個點會一起建蓋社會住宅」,事先給社會一個通知,再讓市場機制去決定當地房價,而不是在既有地上增建社宅,拉低周遭房價。

恩友中心執牧李政隆也說,除社會住宅的供給「量」要評估,住宅內部的管理制度也很重要,誰來清掃環境?遊民會妥善保管他的家嗎?遊民可能也有酗酒、吸毒者,和大家住在一起,是否產生犯罪?因應社宅產生的一連串管理與照顧的問題,都還需要很嚴謹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