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上看44度? 專家:參考就好

鄭羿菲 2016/07/20 17:38 點閱 8119 次
台北連日高溫,有媒體報導體感溫度上看44度,但氣象專家認為參考就好。(photo by wikipedia)
台北連日高溫,有媒體報導體感溫度上看44度,但氣象專家認為參考就好。(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針對媒體報導台北市近日悶熱、體感溫度上看44度高溫,「體感溫度不代表實際上的溫度,算是一個參考。」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20日受訪時建議,民眾還是看實際氣溫較佳。但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台灣的濕度大、散熱不易,對於在外工作、活動的民眾來說,體感溫度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加上台北盆地下沉效應,讓中央氣象局連日對台北市發布高溫37度特報,叮嚀民眾多喝水以免中暑,媒體也報導台北市的體感溫度上看44度高溫。究竟體感溫度是什麼?曾有氣象專家質疑「體感溫度」不知道是怎麼測出來的,諷刺:「發明這溫度的人可以用這題目寫一篇論文了。」

「體感溫度參考就好,並不會真的達到44度高溫。」彭啟明20日受訪時表示,傳統氣溫是指溫度計在一般大氣下量測的溫度,而體感溫度則是加入了濕度、風速、直接日曬及人體基礎代謝率等因素測量出來的。他說,以同樣溫度來說,若環境較乾燥就不會很熱,但環境若潮濕,人體就會感覺較熱,體感溫度只是模擬算出皮膚「感覺」的溫度。

彭啟明舉例說,有時候冬天氣溫是10度,但因為風速大,讓許多機車騎士感覺像是0度,但事實上水並不會結冰,「所以民眾還是看實際氣溫比較好。」

中央氣象局的體感溫度採用的是R.G.斯戴德曼(R. G. Steadman)在1984年發表的《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體感溫度=(1.04×溫度)+(0.2×水氣壓)—(0.65×風速)—2.7。由公式可以看出,若濕度增大,體感溫度就會增加、風速增強,體感溫度就會降低。

「體感溫度對台灣的環境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鄭明典認為,因為台灣是海島氣候,相對濕度高,若濕度增高,身體的散熱就比較沒有效率,且悶熱的環境也比較容易造成中暑的情形。他說,其實2種溫度都可以參考,一般氣溫與體感溫度的差別,對於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很大,氣象局才會採用有醫學實驗根據訂的公式來計算,提供民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