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將多 須提防「共伴效應」

鄭羿菲 2016/06/28 16:29 點閱 6866 次
強聖嬰後一年秋颱多,民眾須留意颱風與東北季風聯手形成「共伴效應」的豪大雨。(photo by wikipedia)
強聖嬰後一年秋颱多,民眾須留意颱風與東北季風聯手形成「共伴效應」的豪大雨。(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聖嬰後一年颱風的生成時間都較晚(秋颱),若颱風全擠在後半年,就會提高發生『共伴效應』的機率。」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28日受訪時表示,民眾只要確實掌握氣象資訊,就能預備防災。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則說,「共伴需要颱風與東北季風配合,不一定會發生,但2010年梅姬颱風的共伴效應,就造成蘇澳百年罕見大水災。」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28日在「105年颱風展望」記者會上指出,今年颱風生成的時間較晚,聖嬰後一年有比較大的機率產生逆時針轉的颱風,若與東北季風冷空氣的順時針氣流相遇,將形成「共伴效應」鋒面,為台灣帶來豪大雨,「特別是北部、東北部民眾須留意,以往許多水災都與共伴有關。」

共伴機率提高

汪中和受訪時說,以往在台灣附近生成的颱風數量,最少的是2010年生成14個颱風,最多則是1964年生成37個颱風,而只要颱風的路徑剛好往台灣逼近,不需要太靠近台灣,再加上東北季風就會產生「共伴」。

「若以最少的14個颱風全擠在後半年來看,1個月就會遇到2至3個颱風生成,共伴的機率的確會提高。」汪中和指出,共伴帶來的豪大雨特別強,淹水、土石流及山崩等災害,過去都曾發生過,但今年是否會發生,則需要再觀察。

須留意資訊防災

賈新興說,共伴效應不一定會發生,必要的條件是颱風加上東北季風,但以往共伴帶來的超大豪雨災情都特別嚴重,2009年的芭瑪颱風雖然沒有登陸台灣,但共伴的豪大雨從10月3日影響到14日;「2010年梅姬颱風的共伴效應,更是造成蘇澳『百年罕見大水災』,也讓蘇花公路發生土石坍塌,小客車、遊覽車被掩埋,造成26人死亡。」

汪中和提醒,中央氣象局的衛星等,在掌握近期2到3天的天氣資訊都非常準確,無論是颱風路徑、強度、涵蓋的範圍,精確度及速度都可以充分掌握,「只要民眾掌握相關資訊、注意發佈的預警,就可及早疏散避難,或提升防颱、防大雨的防災強度。」

根據氣象局侵台颱風資料庫,其他著名的秋颱「共伴」例子,包括1987年的琳恩颱風,造成台北南港、松山、內湖和汐止嚴重淹水;2000年的象神颱風,也讓台北市、汐止、基隆與宜蘭部分地區成為水鄉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