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勝選 美都不希望台灣改變現狀+科隆事件盪餘波 梅克爾光環黯淡?+歐巴馬國情咨文 揭櫫美未來遠景(20160115 醒報國際現場-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16/01/14 21:39 點閱 40903 次
美國非常擔心兩岸之間發生台海危機,讓美國陷入是否出兵的窘境。(photo by google map)
美國非常擔心兩岸之間發生台海危機,讓美國陷入是否出兵的窘境。(photo by google map)

主持人:林意玲
與談人:嚴震生

整理:許瑋哲、蔡婉蘋

一、無論誰勝選 美都不希望台灣改變現狀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明天(16日)就要大選了,這對台灣來說是不得了的大事,包括總統及國會可能都有所改變。而以目前民調來看,民進黨的蔡英文勝選面向比較大,很有可能問鼎總統。可是美國看起來比台灣還緊張,美國日前4位卸任的國防部長在華府舉行座談,探討台灣大選後兩岸情勢的變化。

這個舉動就讓台灣人民覺得奇怪,為何你們美國這麼關心台灣的局勢,且4個「國防」部長躍上檯面,好像有警告台灣的意味,請嚴老師分析一下。

台海穩定的8年

嚴震生:首先,美國這個主辦單位是「全美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成立於1966年,主要目的是促進美國跟中國關係的委員會,不過後來就變成智庫,但是基本上是被認為有親中傾向的組織,所以這個座談會讓很多人認為,是不是專門針對台灣大選而來?

但我覺得不是,2016是它成立50週年的日子,所以他們特地舉辦一系列的座談來討論美中關係,從第一個「國防部長」的論壇後,還會有財政部長、外交部長等座談,所以這只是這一系列的第一個,湊巧在我們的選前舉辦,應該不是衝著我們來。

4位國防部長中,包括卡特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布朗,布朗是美國跟中國建交的部長。第2個是培利,他是柯林頓執政時,在發生台海危機派遣航空母艦來台的國防部長。還有一位也是柯林頓時期的國防部長柯恩,最後則是歐巴馬時期,前陣子才下台的海格爾。

這4位其實都是民主黨任期的國防部長,但是柯恩跟海格爾過去是由共和黨時期的參議員轉任,所以也不能說這4位都是民主黨。在座談會一開始是討論美中關係,但後來討論到北韓,說到北韓目前關係很緊張,後來又談到台灣就說,「過去八年真好!」完全不需要讓美國為兩岸情勢擔憂。

美不想陷入出兵窘境

特別要提到的是,在發生台海危機時,曾派遣航空母艦來台的國防部長培利,他說,「說老實話,我當時做了一個決定,但我很討厭這個決定,所以下台後,我就開始跟兩岸有接觸及互動,雖然台灣對主權有看法,但能否避免發生軍事衝突?」

回想他在1995年將航空母艦派到台海來,但當年的中國軍力是如何,現在又變成怎樣?所以後來海格爾才會說,「我們不希望兩岸關係倒退,特別是不要讓美國在兩岸緊張時期,陷入是否要出兵的窘境。」

所以座談上大概都是在提兩岸目前關係良好,也提到說過去在冷戰期間,美國跟蘇聯各有核子武器,足以相互毀滅,可是現在台灣跟中國,在經貿互動、直航之下,兩岸的經濟其實已經綁在一起的,所以今天若發生衝突,對兩岸都不利。

所以若是照現狀發展下去,對兩岸關係是好的,目前看起來4位國防部長對台灣的狀況其實掌握的不錯,而且給的建議也算中肯,甚至柯恩也對兩岸直航都有很深刻的認識。

問:所以國外對於台灣的選舉,歸納起來有幾個擔心之處,首先就是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不太放心、擔心兩岸局勢擦槍走火、擔心兩岸政府是否正視情勢變化及希望北京政府能夠克制,別讓緊張的情勢發生。

美國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將台灣當作安全的地方,過去是把朝鮮半島跟台灣當成危險的地方,不過現在又開始擔心選後會發生台海大戰。究竟台灣中國美國的雙邊關係,能否夠緊密的溝通,不要產生情緒型的對抗,嚴老師怎麼看?

嚴震生:當然我也是覺得美國的4位國防部長都是從美國的利益來看,所以他們不希望台灣跟中國的雙邊關係惡化,發生軍事衝突,讓美國必須要捲入出兵窘境,雖然美國跟台灣之間有一些安全上的承諾,但還是處在戰略模糊的狀態,究竟美國會不會出兵幫助台灣?中國也不曉得,所以保持模糊其實是一件好事。

一個中國政策難改變

但是一旦發生台海衝突,美國就必須要選邊站,這種情況美國真的不希望發生,所以美國就不斷疏通、提醒,要讓這件事不會發生,蔡英文其實也做了調整,她去美國訪問時也提出維持現狀的說法,也在辯論上說「九二共識」是一個選項,但我想中國還是不滿意,不過我相信民進黨是不可能說出「一個中國」的。

美國其實也是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則是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其實也是有變通的說法,謝長廷就曾經說過憲法一中,你可提一些族群文化一中 這並不影響政治分立的現實,只是不知道民進黨最後有無這樣的彈性,讓兩岸維持和平。

問:如果民進黨總統上台,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同時對抗來自中國與美國的壓力?

嚴震生:過去有一段時間,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中國就是找美國來施壓,因為他知道自己施壓會有反效果,所以就找美國來管台灣。

問:但美國會被中國影響嗎?

嚴震生:美中關係比較重要時,美國就會這麼做!

二、科隆事件盪餘波 梅克爾光環黯淡?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德國科隆爆出性侵及性騷擾,問題非常嚴重,已衝擊到梅克爾的執政之路,美國對此也感到非常震撼,美國右派更將此事作為理由說,「早就知道大量接受難民的後果就是如此下場」。請嚴老師分析,為何德國科隆性騷擾事件,會造成國際間這樣大的震撼?

嚴震生:這件事發生在去年年底跨年時,科隆火車站與科隆最著名的大教堂是大家跨年時都會去的地方,參加除夕新年活動的群眾當中,剛開始就有點像搶劫一樣,因為人群聚集了,有些人受威脅,然後大概有100多名婦女遭到性侵。

不曉得大家記不記得,當時正處週末,跨年夜是星期四晚上,星期五就像是個「Long Weekend」一樣,於是,要到接下來的禮拜二,也就是1月5日左右,才開始知道實際情形到底是怎樣。

德國好心被雷殛

德國當局發現32位涉嫌性侵的人當中,有18位、超過半數是正在申請難民庇護的人。在這18位難民嫌犯中,以北非最多,也有中東的,還有1個美國人,但是比例上來說,大部分是北非跟中東的難民。

所以大家會覺得,這些難民進來歐洲,德國對他們已經非常寬大了。在整個歐洲都在反難民時,只有梅克爾願意宣布德國每年接收100萬位難民,跟美國接受1萬人比起來簡直差太多了。

但是德國接受了這些難民,讓他們進來德國,這些還在申請庇護當中的,竟然就有18人犯下這樣的性侵案件。這當然會讓德國的社會,包括兩個主要政黨的發言人,會提出「我們要不要重新考慮」等等意見。

後續申請難民受衝擊

美國像川普這樣反難民、反伊斯蘭的右派人士,更是認為,「我老早就知道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一定要做長遠的背景調查。」但事實上,如果沒有能力和人力,根本沒辦法做背景調查,乾脆就直接拒絕。現在的氛圍大概就是如此。

德國願意實現人道主義,結果出現了這次的問題之後,會不會有所衝擊?現在還在德國申請難民庇護的人就非常緊張,幾個人做了這樣的事情,就衝擊到他們的未來了。

問:謝謝嚴老師的分析。這麼說,我們應該可以把科隆的事件看作一個個案、個別事件?

嚴震生:對!所以很多德國人也認為這不是難民問題,而是犯罪問題。

問:對。這件事本身就變成了反難民的一個口實,讓大家一起來排外,或是說,本來就有很多人反對接納難民,畢竟他們一定是良莠不齊、龍蛇雜處。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收容他們,就要有一定的警衛跟安全能力,不要衝擊到平民老百姓。

嚴震生:台灣也有不少外籍、東南亞來的勞動者。有一陣子我也聽過台灣人說,這些外籍勞工來了以後語言不通,聚集在一起會不會生事?結果,外勞人數這麼多,有30多萬人,犯罪率比台灣本地人要低。但是大家會緊張,只要是他們犯罪,就會特別敏感,「你看,果然會有這樣的事情!」

關在監獄比遣返好

同樣地,在德國有這麼多難民聚集,當然可能混進一些不肖份子,犯下犯罪行為。但是,梅克爾還是希望能就事論事、一碼歸一碼來處理。只是,這樣的事情一出現,就容易給反對者一個很大的口實,懷疑德國到底有沒有處理難民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政策到底正不正確、該不該將難民都遣返等等。

現今的狀況是,只要有申請政治庇護、具有難民資格的、希望能在德國永久居留的,一旦有了犯罪紀錄,政府就可以將其遣返回原國。在過去是比較人道的,只有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者才能遣返,如果是小的案件就不需要。另外,如果被驅逐者原來的國家是有死刑的,對其生命會有危險的話,也不能遣返。

有人就開玩笑說,「說不定有些人還寧願犯罪,因為住在德國的監獄,比住在他自己的國家要好很多。」如果不能把罪犯驅逐出境的話,德國在國際間就沒有任何的威嚇作用,因為罪犯可能一聽到要把他送回原國受刑會害怕,但是說要送進德國監獄,反而覺得還不錯,在裡頭住得也很好,吃得也還可以,他搞不好還故意犯罪呢!

問:沒錯。剛剛嚴老師提到,受到這個事件衝擊最大的就是梅克爾,她一個人要去抵擋各國的壓力、自己黨內的壓力,也包括友黨的壓力,梅克爾現在已經做出相當程度的讓步,並修正原來的作法,但是大家好像還是希望她能做更多的讓步?

嚴震生:在伊斯蘭文化中,婦女的地位是比較低的,男人對妻子、女兒都有無上的權力,這點與西方國家格格不入。如果伊斯蘭國家的難民想要進入歐洲,卻有男尊女卑的特殊文化是不行的,想要成為歐洲國家的公民,就該接受歐洲、德國對婦女地位的尊重,我覺得這是基本的,因為是你自己要移民嘛!

也就是:我尊重你的信仰,你對性別的觀念也要有所修正,就好像所有的美國移民,到美國去「考公民」的時候,美國人也有一套要效忠美國的標準,這都是一樣的,要將心比心。

梅克爾光環不再?

問:所以對梅克爾來說,如何處理難民議題,對她的任期也有很大的衝擊。之前已經為了最低基本工資和撙節等政策,在第三任的時候就不是很穩了,有人懷疑這件事會影響到她第四任的任期?

嚴震生:我認為她大概也不會選第四任,這任做完她可能也覺得夠了。她或許在等另一位像希拉蕊這樣的國際級女性領袖出來,讓她可以交棒。

他們大概也知道,每一位這種國會制或內閣制的總理,做完三任,光環就差不多消失了。譬如當年的柴契爾夫人也好、英國首相布萊爾也好,甚至德國的柯爾總理,做了16年,到後來也不好了。所以我想總理做三任,12、13年是最多了。

主持人:謝謝嚴老師的分析。

三、歐巴馬國情咨文 揭櫫美未來遠景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國際上另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他任內最後一次的國情咨文,這次寫國情咨文的撰稿者太厲害了,是位哈佛的高材生,寫得豪氣干雲,全世界沒有人敢講這樣的話。他說:

豪氣干雲的演說

「美國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所有重大的國際議題,全世界的人民不是仰望北京或莫斯科來領導,而是看美國怎麼做。」、「IS是凶手,是狂徒,我們要根除他們,剿滅他們,摧毀他們。任何人如果懷疑美國的決心,不妨看看賓拉登已被美國擊殺;不妨看看葉門的『蓋達』組織首腦或班加西恐怖攻擊的首謀,有的已被根除,有的已在監牢裡。」「如果你要進襲美國人,我們就追剿你。也許要花時間,但我們記憶長遠,而且追剿無遠弗屆!」

像這樣的「狂話」,世界上沒有人敢說出口,歐巴馬本身的演講表達能力,讓這位黑皮膚的總統成為世界的領導人,也不是偶然。嚴老師您怎麼看?

嚴震生:確實!歐巴馬說到,這次是他最後一次的國情咨文演說,所以會說短一點,但短一點也花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大概勾勒出幾個重點:

最主要還是以內政為主,但是最後提到一樣東西,是希望大家想一想,他說雖然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但美國的未來不是靠軍力,光靠軍力是無法領導全世界,大家看的是美國的價值,以及對人權的尊重,他說:「我們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尊重我們。」所以歐巴馬把軟實力再一次的詮釋,美國不是只有硬實力,還有強大的軟實力。

歐巴馬懂得軟硬兼施

歐巴馬強悍的另一個原因是,共和黨總覺得他對伊朗、伊斯蘭國等的立場不夠強硬,但也因為不夠強硬,所以才能夠與伊朗達成和解。他覺得過去政府對古巴政府非常兇悍,並對古巴進行制裁,但是制裁了50年後呢?古巴的共產黨政府也沒有因此垮掉,所以歐巴馬就試著恢復關係,看未來會變成怎麼樣。

問:在演說中,歐巴馬不是在談論自己,而是未來5年、10年,整個美國的未來,而且他也具體提出一些遠景,其中之一是要使癌症可以治癒。嚴老師的看法是?

嚴震生:我們都知道,美國副總統拜登的長子去年因為癌症過世,有人說這會激勵拜登去選總統,但他沒有,他打算明年元月卸任後,領導一個由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醫生、病人、慈善人士共同組成的團體,致力找出癌症的治癒之道。

歐巴馬強調,假使美國拿出登陸月球的勇氣與毅力,癌症就可以治癒。當初美國看到俄羅斯把衛星打上去時,他們二話不說的研究太空科技,10年後就看到美國人登入月球,美國是敢接受挑戰的,不是被科技所用,而是要掌握科技。

美國非常強非常健康

先前有人詢問我,歐巴馬是否會在國情咨文談論到中國,我認為不會,但一定會提到TPP,他提的方式也是要讓美國人知道,「是我們在制定制度,不是中國在制定,我們在保障創作出更好的就業機會。」

所以的確如主持人所說,他這次的演說都是講比較長遠的事情,如對抗IS,他提到美國的記憶很長,一定會追究下去。所以整段演講最後一句最重要,「美國的國情非常強,非常健康,請大家放心。」

問:所以征服外太空不難,最難的是征服自己的內太空,讓人類的心靈道德文化,精神能夠展現出來。

嚴震生:對!所以針對難民問題,美國也願意面對,因為美國也是一個接受難民的國家。

問:但歐巴馬也在演講中說到,不要因為政黨之間的猜忌嫌隙,影響了國家的發展,但也有很多人說歐巴馬本身就是造成嫌隙的主要原因?

嚴震生:不過他在上台演講時,已先跟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握手,感謝他去年年底讓預算通過,所以我覺得其實包括TPP也是需要共和黨的幫忙,只是希望共和黨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至於在槍枝管制議題上,歐巴馬也知道在國會是沒辦法通過,所以只好用不同的方法,用行政命令去執行,所以他會用不同的工具達成,有些是經過國會,有些則是自己的行政部門直接做。

主持人:謝謝嚴老師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