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巴黎氣候峰會命運的6年 (20151214 紐約時報)

邱慕天 2015/12/14 19:18 點閱 702 次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轉動巴黎氣候峰會命運的6年

將近兩週的時間,195國的代表通宵達旦為著協議的字面激情爭辯,最後在巴黎生出一紙氣候協定。6年前在哥本哈根未上演的童話,如今成為真實。

回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展演了一場各種「協議不該這樣談」的錯誤示範。那時唱主調的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康妮.赫澤高霸道而僵硬;會議收關時幾個大國代表直接進行寡頭談判,留下被晾在一旁的小國代表七竅生煙。

最後拉美的社會主義陣線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古巴聯手抵制協議通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仍記得當時痛苦的回憶,聯合國這個平台的信譽也連帶受創。

多虧這6年間3項條件的改變,共促這次氣候峰會達成的里程碑。首先,地緣政治上,一個願意在第二任期視氣候變遷為首要戰役的歐巴馬,成功地讓環保局推動了國內減碳的新規,即使這激怒了共和黨和國內石化巨賈們。

中國因這幾年北方可怕的霧霾,也已將當年以溫家寶為首、把排碳視為一項「權利」的任性,砥練出有心做好治污與環保工作的永續責任感。美國國務卿凱瑞在這一兩年勤跑中國,促成歐習關係,更是功不可沒。

第二,從丹麥的驕兵必敗,有心為巴黎氣候峰會歷史定位的法國總統歐蘭德,很早就派出外長法比尤斯、氣候特使蒂比亞納周遊列國,會見各政府對口的官員,把各國許多心結都事先打開;在巴黎現場,法方單位更是貼心在上週四草案熬出來後,週五讓大家補眠,又在週六中午最終版草案出來前宣布午休進餐,就是怕大家又餓又累時心情煩躁,難保締約品質。

最後,是小國與庶民的聲音被聽見。近年的科學研究以及不斷的升級的天災,使得氣候危機深入一般人的常識中,這也讓民意代表推動決策變得容易許多。

這次的氣候決議甚至讓發達國家在序言中承諾,補貼小國應對能源政策過度的支出─儘管它既不具體也無法律效力,美國喊出的入境履約檢測也遭中印認為太過「侵門踏戶」而反對,但這份協議中的模糊,或已是各國最大誠意的展現。

http://www.nytimes.com/2015/12/14/world/europe/a-climate-deal-6-fateful-years-in-the-mak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