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金融風暴會再爆?(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5/11/11 20:03 點閱 3207 次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及2009年歐債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持續滯後放緩,世界三大主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開始極化脫軌。(photo by Wikipedia)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及2009年歐債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持續滯後放緩,世界三大主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開始極化脫軌。(photo by Wikipedia)

2000年以來「極化脫軌」動盪全球經濟成長能力的問題,至今仍然繼續在各國、各區域經濟社會惡性發酵與發燒,繼續扭變世界經濟板塊演進的位移與消長;也給本世紀第三次金融大風暴的疑慮之火,大事添薪加材。

究竟與2008世界金融海嘯規模相當的經濟危機,會不會在2016年再度現身?的確是今天許多跨國機構所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極化脫軌的新衝擊】
經濟社會運作的結構性極化脫軌,以及政府貨幣政策的抉擇極化脫軌,造就了廿一世紀初啟的短短兩個世代內,接連爆發兩次全球經濟金融大危機;跨國研究機構認為,難以順利復甦,這樣子的極化脫軌問題,甚至極有可能在2016年會再度肇致成為「世紀第三次全球性大危機」。

這從過去20年,全球股市債市及國際資產市場的漲跌變動幅度,與國家經濟社會實際GDP成長率變化,全然脫鉤對比中,即可明確看出這一乖離背違趨勢現象。而這一乖離背違趨勢現象,正是今天許多跨國研究智庫機構衷心擔憂,必須嚴肅提出警告,世界級金融危機可能會在2016年再度現身的首要原因。

【貨幣經濟成為世紀異形怪獸】
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及2009年歐債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持續滯後放緩,世界三大主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開始極化脫軌:美國聯儲會退出了QE量化寬鬆措施,但歐洲中央銀行ECB與日本中央銀行BOJ則繼續堅定實施QE及QQE貨幣質化量化寬鬆政策。

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前後,先進國家QE政策的你追我趕效應,刺激了全球股市暴漲,但真正對國家經濟成長所得效應與就業效應的激勵作用,則極其輕微有限。2009到2014年五年間,全球股市上漲幅度達150%,實質全球經濟GDP成長卻不到5%。2015年初,歐洲ECB開始實施量寬政策,僅在第一季德國DAX股票指數上漲幅度就超過20%,而實質經濟成長率卻僅有0.4%。

以最近幾年全球影子銀行信貸規模變化看,金融海嘯危機前的2007年,最高水準為70兆美元,2013年也不過73兆美元,但2014年卻一躍直逼80兆美元;事實上,影子銀行體系的絕大部分資金,都進了象徵經濟,僅相當有限的部分流入實物經濟部門。

再就全球基礎貨幣供應量變化看,1970年時不過480億美元,但今天已經高逾13兆美元,擴張成長達300倍之多;金融業的資產規模和交易量擴張速度急遽尤其驚人。單單全球外匯市場每日交易量,就已突破5兆美元,年交易量更超過了千兆美元,而2015年全世界實物商品貿易額,不過20多兆美元,祇佔象徵經濟的2%而已。

至於衍生性金融、高頻率交易等創新金融商品市場規模,更已成為世紀異形或龐然巨獸,每月名義市值和交易量,動輒高達數百兆甚至於上千兆美元。更令人倍感擔憂的是,全球民間債務規模的高快速成長。自2008年海嘯後,七年來全球市場(非金融公司)依美元計價的民間債務成長了50%,總餘額接近19兆美元,遠超過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GDP總額。

【即將再臨金融風暴】
這種種趨勢現象所立即引申的金融經濟效應是,全世界的國際投機性資金,大規模失序竄流游動,各個不同區域經濟國家之間,以亞洲區域及中南美洲區域最為顯著,此起彼落地賡續爆發「局部債務危機」及「局部貨幣戰爭危機」,全球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市場,也因為「資金竄逃效應」而出現接續加劇的動盪局面。

另一方面,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全面性下跌,全球商品經濟社會所有與大宗商品相關的股票市值、債券餘額,一向都高達數兆乃至數十兆美元之龐巨,國際主要投資貿易國家貨幣匯率的任何波動震盪,也都直接與大宗商品價格的變遷異動,發生重大正相關或負相關的緊密聯結。

以上種種看似不同領域情況的急遽變化,事實上已經很嚴肅地警示全世界,必須全面性高度警惕:廿一世紀第三場世界性金融風暴危機,很可能就在2016年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