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病人好走 預立醫療引激辯

黃譯萱 2015/10/07 18:41 點閱 5833 次
「如果被救活了只能變成植物人,你還想被救嗎?」據統計顯示,若知道自己會成為植物人,有92%的人會選擇放棄治療。(photo by alexanderromer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如果被救活了只能變成植物人,你還想被救嗎?」據統計顯示,若知道自己會成為植物人,有92%的人會選擇放棄治療。(photo by alexanderromer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台北報導】「如果被救活,卻只是植物人,你還想被救嗎?」據統計顯示,若知道自己會成為植物人,有92%的人會選擇放棄治療。為讓完全行為能力之人有權拒絕醫療措施,立委楊玉欣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善終權,6日立法院為此召開公聽會,與會專家學者針對生命及醫療倫理激辯。

【不等於協助自殺】
由社福衛環委員會立委楊玉欣等人提出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賦予病人拒絕醫療措施的權利。任何完全行為能力者只要經過完整的諮詢程序(ACP),就能簽署預立醫療指示(AD),決定自己在特定情況下是否接受維生醫療,並選擇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確保即便自己意識不清,意願仍能被執行。

楊玉欣澄清,「病人自主權利法」並不等於安樂死,也不等於鼓勵人放棄生命或協助自殺。她指出,許多急救對重症患者來說只是延長痛苦,此法的立意在保障病人的善終權。楊玉欣強調,當生命長度不等於品質,「善終是送給家人最美的禮物。」

台大法律系教授鄭逸哲進一步解釋,由於原本的醫療法規定,醫師有必須急救的義務,不急救將涉及刑責,推新法的目的在「免除醫生介入的義務」,讓醫療體系鬆綁、醫療行為回歸病人的自主意願。

【自主意願認定待討論】
然而,在病人自主意願的認定上卻引發不少質疑。台大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就指出,根據臨床上統計,即便和主治醫生會談後,仍有50%的病人和家屬對病情一知半解。另外,國家醫療照護的問題也可能影響病人決策,她舉例,「譬如有效藥太貴、健保一直不通過給付,病人可能選擇放棄。」

台灣醫改會董事楊秀儀也指出,病人的意願可能會變動,醫療委任代理人將面臨極大壓力。她舉自己的父親為例,「他罹患了帕金森症時常說,好痛苦好想趕快死,有時又會說,真想活久一點。」因此,當楊秀儀必須為父親決定是否放棄急救時,她非常惶恐,到處問人該怎麼辦,別人還反問她,「妳不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嗎?應該是我們問妳吧?」

「為別人決定比為自己決定困難多了。」楊秀儀引用《天下》調查指出,若知道自己將變成植物人臥床,有92%的人會放棄急救,但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在家屬,願意放棄的比例馬上下跌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