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物價為什麼不說下跌?(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5/09/15 19:15 點閱 2182 次
臺灣民生物價,特別是餐飲食料用品的價值,卻完全沒有跟隨國際市場進口價格同步下跌,引起社會普遍關切。(photo by Wikipedia)
臺灣民生物價,特別是餐飲食料用品的價值,卻完全沒有跟隨國際市場進口價格同步下跌,引起社會普遍關切。(photo by Wikipedia)

最近進口原材料都跟隨國際原油腳步跌了價,但是臺灣民生物價,為什麼不會也同步向下掉呢?這正是這幾天社會上眾所關注的話題。

【躉售物價連續下跌】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9月8日公布的8月份國內躉售物價指數(WPI)固然比較7月又上漲了0.70%,但是比較2014年同月,則下跌了9.23%,這已是連續12個月的下跌,其中,國產內銷物價、進口物價指數、出口物價指數,全面呈現負成長,都創下了至少72個月以上的跌幅記錄。

WPI係綜合出口物價、進口物價及國產內銷三項物價指數而成,是衡量廠商出、進貨價格的數據,而這三項物價究竟哪一項是造成近期躉售物價下降的主因?

依主計總處調查,2015年以來這三項物價指數以進口物價跌幅最大,國產內銷次之,出口物價跌幅最小,進口物價下跌是讓WPI下跌的主因。2015年8月份以美元計算的出口物價跌10.5%,而進口物價跌幅更達19.33%,這說明廠商出口價格雖跌,但進口成本降得更多,貿易條件持續改善。

【內銷物價下跌大】
其中,國產品內銷物價指數較2014年同月跌10.97%,跌幅最大,僅較2009年8月的下跌13.00%幅度略小。國產品內銷物價指數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及煤製品、化學材料與基本金屬類等價格下跌,同時也受到2015年4月起國內電價改採新版公式向下調降費率所致。

不過,臺灣民生物價,特別是餐飲食料用品的價值,卻完全沒有跟隨國際市場進口價格同步下跌,引起社會普遍關切。考其原因,有幾項主客觀變數的影響,應該用為深刻考量。

【存貨堆積成本更高】
第一是,行政院主計總處的8月份國內躉售物價指數報告,所涵蓋的品項,主要幾乎都是工業原材料為主,即使是農產品項,也是以工業用戶使用者為主,與家居日常生活所最密切關聯的雜貨店、餐廳、小吃店、飲食攤的進料貨源,關係反而相當遠隔,其對國際物價之反映,當然既不直接也難同步。

第二是,當一國經濟成長陷進了頹退窘局之中,其國內商品的產銷流動減慢,流程週期拖延更長,原料及成品之存貨堆積成本,乃至銷售滯延之時間成本,都會較經濟繁榮期間更為加倍推高,今天即使進口價跌,也根本無以沖抵,以致造成今天臺灣商品售價,難以隨同國際價跌步伐,而同時出現更大調降空間的。

第三是,今天在臺灣進步發展的經濟社會,絕大多數中間商通路系統,已然高度多元化情況下,所有通路管道之間的公開競爭性極高,任何廠商想要像過去一樣,再繼續獨占壟斷的可能性,已經降到極低。所以,再有所謂「奸商可以玩弄市場」的可能性,事實上亦極低。

【物價推高2%應適時】
第四是,今天所看到的國際物價走低,基本上是自2008年來,全球經濟全面性受難於「通貨緊縮」(deflation)之苦的總合結果,當然在臺灣也不例外,世界性「通貨緊縮」的共同特徵是,所有國家經濟成長大幅放緩,物價偏低;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後,主要先進國家紛紛採取多回合貨幣量化寬鬆(quantity easing)政策,大舉「印鈔救市」,企圖將國內物價水準至少推高到2%以上。

但迄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作到,是則更不會有一個國家政府趁此國際物價下跌之機遇,不隨風拉高「欲振不能」的通貨膨脹率水準,卻豈有反過頭來,用壓低民生物資用品價格,更為惡劣地助長「通縮」病害之理。在臺灣,當然也期期不可。

第五是,依當前國內外情勢,倘若能夠高效地讓臺灣物價,一口氣上漲個至少2%以上,反倒會是較有可能改善當前處境,使臺灣經濟能夠及時恢復基本動能,再圖振興向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