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優質媒體 政、媒、民都有責任

張振鴻 2015/09/01 20:11 點閱 6008 次
「媒體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座談會,邀請學者、資深媒體人與媒體經營者,討論媒體如何在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的矛盾中突破。(photo by 洪榮成)
「媒體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座談會,邀請學者、資深媒體人與媒體經營者,討論媒體如何在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的矛盾中突破。(photo by 洪榮成)

【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台北報導】在政經文化環境下,媒體經營困難究竟是政府、企業、媒體,還是受眾的問題?在醒報7周年社慶座談會上,公共電視集團董事長邵玉銘認為,政府應調整預算,讓公廣集團能製作更多優質節目。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說,企業要多支持媒體做好內容。中央社社長樊祥麟指出,民眾應建立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與媒體識讀的責任。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則表示,媒體應找到最適當的經營規模。

《台灣醒報》1日歡慶成立7週年,同時舉辦「媒體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座談會,邀請學者、資深媒體人與媒體經營者,討論媒體如何在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的矛盾中突破,並找到自我角色的出路。

【媒體具有雙重角色】
資深媒體人彭文正表示,媒體在企業經營和社會責任的雙重角色上往往是衝突的,尤其媒體和學界常互相指責,不過他肯定,有愈來愈多的主流媒體願意嘗試報導帶有理念與公共性的議題。對此,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認為,媒體終究需要扮演擔負社會責任的角色,帶給社會正面能量和思考,「好的分析與評論,才是媒體最初的責任。」

「在商業機制下,點閱率被視為新聞最重要的評比。」林意玲嘆說,在媒體業這個大樹林中存在著商業考量與社會關注兩條路,至今仍有許多媒體走在為社會守望的孤獨道路上。她以《台灣醒報》為例,自己7年來一直嘗試將學術理論的作法帶到新聞平台上,努力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媒體經營各有困境】
邵玉銘以台灣、韓國同時成立的公共電視為例,韓國人口僅為我國的2倍多,但兩國政府給予的預算相差48倍,「公視也很願意製作《大長今》、《明成皇后》這類時代大劇,但因經費有限,被迫只能做些小而美的節目。」彭文正則批評許多賺錢的商業電視台不願花更多預算製作優質節目。

「市場化不等於商業化。」樊祥麟表示,《中央社》雖然有一半經費來自政府,作為新聞的發散中心,但若只服務媒體,並不足以形成「經營」做法,因此近年嘗試直接提供更多新聞服務給閱聽眾,「與其依靠捐款,不如努力自給自足。」

在數位匯流下,已有許多從網路而生的另類媒體、新媒介與個人經營者,不過樊祥麟認為,這些媒體的企業模式尚未建立起來。賴鼎銘建議,未來應有個「大水庫」,整合各界資源,再分別挹注、支持這些同樣能產出優質內容的小眾媒體。

【民眾有責任選好內容】
邵玉銘更指出,不只政府缺乏遠見,撥出的預算經費相當短少,民眾對於公共利益和使用者付費的認知也普遍不足。數位新媒體3D協會理事長胡幼鳳認為,國內應積極培養民眾對媒體內容須「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林意玲表示,政府雖肩負改善媒體環境的責任,但民眾同樣有責任選擇較為清新優質的媒體內容,給予最直接的支持。

最後,賴鼎銘指出,政府也該從課綱著手,讓我國學童接受更多層面的媒體教育與識讀,從小就了解媒體所應扮演好的角色,長大了才有能力選擇好的內容,實踐「良幣驅逐劣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