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一週一美元上學去──當政府沒有能力管教育
肯亞首都奈洛比的穆太加縣高速公路旁,有一大片貧民窟,這裡道路整頓和公衛設施均差,近來卻出現春風化雨的一番光景;莘莘學子上學的榮景,與社區外在簡陋的印象大異其趣。
這可不是什麼國家德政所導致──整個50萬人的貧民窟只有4所公立學校,而是反映了整在整個東非、南非地區新興的「一週一美元上學去」,私校辦學風潮。
教育在全球發展中國家有著驚人的市場。在南亞和非洲,分別有2分之1與3分之1上過4年學校的孩子仍然無法好好識字。這是因為以印度、巴基斯坦,或非洲國家為例,公立學校欲缺不補的「幽靈老師」現象高達4到5分之1。
龐大的全國教師工會更是一大毒瘤。他們在許多國家領著像是「18%」這樣的政府補助,享有終身奉祿、甚至世襲,教學品質卻不受外在監控。
幸好,發展中國家從農業轉型的過程,使得新一代農民工都需要基礎教育,以習得一技之長,這塊市場被私校辦學者看中了。奈及利亞、印度的私立小學在最近6、7年間成長了約1.5倍,納入全國學齡人口超過4分之1的生源;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共和國則各自有60%和50%的中學生,就讀於私人興學的私塾。
這種現象,讓政府、教師工會、非政府組織(NGO)老大不高興。政府被打臉、教師工會跟他們討不到便宜,NGO則根本上反對神聖的教育與「市場」掛勾。
然而,有三點原因讓他們的反對理由站不住腳。第一,這是一塊包括世界銀行、比爾.蓋茲、馬克.祖克伯都看重的投資市場;現階段它雖收費便宜,但未來的經濟動能不言可喻,而辦學者必須確保教學品質才能立足這塊市場。
第二,私校教出來的學生真的比較優秀。在南印度做的一項嚴謹統計,就證實私校學生的英文、印度文能力勝出公校。這使它的性價比也勝過了。
第三,私校的辦學創新、跟進科技的能力好過公立學校。平版教學、自動化教學等等的,都不是太新鮮的事。
面對這樣的趨勢,政府與其反對不如鼓勵,《經濟學人》建議,可以給每個人發個「消費券」抵學費,間接將教育預算用在國民身上之餘,也藉此將私校納入品質管控。至於NGO可以做的,就是設計公平的全國測驗,幫助父母評定和瞭解各校的辦學能力。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所願,對此,無能的政府最好的做法就是「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