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的話 父母不再冏很大! (20141224 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4/12/24 13:06 點閱 2249 次
你傾聽他說,其實就是一種尊重, 讓他知道,你願意去聽他說。(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你傾聽他說,其實就是一種尊重, 讓他知道,你願意去聽他說。(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來賓:作家溫小平、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蘇家宏、台灣師範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樊雪春

主持人:今天我們要談的話題是「怎麼聽孩子的話」。有位九合一候選人的競選影片,叫作「你有多久沒有聽孩子說話?」聽孩子的話很重要,但是我們不把它當作競選花招,所以我們今天要認真的來談,父母怎麼聽孩子的話?

我覺得傳統父母親通常是滿權威的,不太聽小孩子講話,也覺得小孩子講話沒什麼重要的,不會注意到他。但是今天的時代不同了,自從太陽花學運以後,我們愈來愈看見年輕人的自主性。最後,我們也看到18歲的年輕人在爭取投票權,希望降低投票年齡。所以,年輕人的權益到底要保障到什麼範圍?請蘇律師和我們分享。

【孩子都有基本人權】
蘇家宏:每個人不管年紀多大或多小,都有基本的人權。我的第一個孩子剛出生,有沒有聽孩子的聲音?有,但是我聽不懂他說的話。(眾笑)但是我們會認真聽他講話,聽他到底要表達什麼。法律上是,只要人一出生,就享有所有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只是某一方面被限制,比如說財產的繼承權。其實只要懷胎,它就有繼承他父母親財產的權利,更遑論他已經生下來了,他有被照顧的權利、在憲法上、工作上都權利等等都受到保障。

所以,不管你我是幾歲,年紀輕或年紀大,我們都會受到一些基本權利的保障。但是有些東西會受限制。就像18歲才可以去考駕照,才可以合法得去騎車或開車,要16歲才可以去打工,這些限制也是為了保護小孩子而設立的。可惜的是,在這樣的生活裡面,不要說別的,以我自己為例,在台灣,我們的年輕生活大概都花心神在讀書,那其實你的權利是什麼?其實大部分的人想的不是這個權利問題,想的是如何受到關心。

像是13、14歲想起交男女朋友,或是對異性的好奇,或是有個同儕的關心感情。比起關心什麼的權利,對小孩子來說,關心人我同儕間的關係是更美好的。我們在這個時候更要關心注意、和小孩子間保持密切關係,這個時候小孩子也容易變化。聽小孩子的聲音,我覺得要一直陪伴著他,不管他聽得懂聽不懂。看到他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提出幫助。

主持人:這部分要問一下樊老師,因為樊老師一直在做大學生心理輔導方面的工作。為什麼聽孩子的聲音現在特別重要?

【讓孩子遠離恐懼】
樊雪春:其實整個社會是愈來愈多元,不只聽小孩的聲音,我們也慢慢聽老人的聲音、老人福利和兒童福利。聽小孩子的聲音這部分,在台灣已有10、20年的歷史,包括兒童和青少年福利法的修訂,對於小孩子享有的權利有更多的保障。我們要讓他遠離恐懼、讓他安全的成長,這些在法令上都有些改變。

所以,我認為要傾聽小孩,我們才有未來。因為小孩子健康的長大以後,也正是我們老的時候,他們會把我們照顧得比較好。我常常說,心理學是這樣,我們要傾聽小孩子的聲音,這樣到我們老的時候,他們也會傾聽我們的聲音。

曾經有個故事是媽媽要餵阿嬤吃東西,小孩在旁邊看。然後媽媽就和阿嬤說:「嘴巴張開!嘴巴張開!吃進去!吃進去!」。然後,小孩有一天就拿了一個碗,對著媽媽說:「嘴巴張開!吃進去!吃進去!」(眾笑)小孩子其實學的是大人「做」的,不是大人「說」的。我覺得在現在整個社會也是這樣,一個社會若是說一套、做一套,小孩會很困惑。

小孩就像國王的新衣一樣,他會指出誰沒有穿衣服,會指出真相。但是同時,我們的整個社會應該要傾聽一致的聲音。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做個言行一致的人、「說」跟「做」是一致的。小孩有個特色是說跟做事一致的。但長成大人之後,我們為了某些利益、衝突、為了個人的慾望,說跟做的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看是,讓我們回歸成一個小孩,傾聽外面及內在的小孩一致的聲音。聖經說:你們要轉回像小孩,你們才能進天堂。

【溝通初步】
主持人:小平老師來和我們談談,你覺得聽孩子的聲音有多重要?
溫小平:我覺得其實那是一個溝通初步啦。因為在過去威權的時代,父母都是比較權威的,小孩又沒有賺錢,跟我講什麼?那個年頭,賺錢的比較大,所以小孩子都要聽父母的。決定全家去哪裡吃飯,一開始一定是爸爸做主,之後是媽媽做主,小孩子是不能夠講話的。

現在為什麼會開始重視孩子的聲音呢?一方面是這個社會一直在改變,尤其現在變化的那麼快速,像很多3C產品,老一輩的可能都跟不上了。孩子說的話和思維,我們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譬如說我們家,是戰後新生兒,我們成長的背景和現在的小孩子不一樣。他們出生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然後長到現在。

我們是從「沒有」到「有」,他們是從「有」到「沒有」。所以整個的心情是不一樣的。為了今天談這個題目,我已經先在家裡先和兒子做過基本的溝通,了解一下。他就跟我說:「媽媽,你要去跳脫某種思維。因為你們的過去和我們的過去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就比較能夠了解,經過這樣的溝通後,慢慢發現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自己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想法。最後,彼此之間達成共識也罷,各自彼此尊重也好,但這起碼是良性的互動和溝通。

【了解孩子的看法】
主持人:沒錯,我們當然都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但是另一個點,蘇律師剛剛也有提到,像是孩子他有話也不跟我們講,雖然我們也很想聽,但他們寧願跟同儕分享,很多事情對爸爸媽媽有所隱瞞。那這怎麼辦啊?

溫小平:那是要從小養成習慣的。我們家來講,因為我都寫些兒童書、青少年的書,提醒家長,如果你在他還小的時候,就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他不可能突然就會告訴你他心裡的話。

就我們家來講,我會在晚餐的時間,或是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就可以來了解最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啦,他的看法啦,甚至看到電視上的報導,某某明星的事情……我就會問他:「啊你怎麼看的呢?」再和他交流,那媽媽怎麼看的。

在中間的過程中,也會討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這樣交流。所以這一路,兒子交女朋友或是什麼啦,我都會知道。因為他知道媽媽是可以對談的

主持人:沒錯,這是最重要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比較有可塑性,願意跟父母溝通。等到孩子長大就很難,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就會越來越疏離。由其是父母親稍微高壓一些,孩子更是躲你躲得不得了。我就知道有很多年輕人讀大學,北部的就往南部填志願,南部的就往北部填志願,躲得越遠越好。(眾笑)甚至,北部的就填到花東,我問他:「怎麼會去花東呢?」,他說:「因為這樣,我可以自己獨立自主。」

主持人:蘇律師覺得聽孩子的話,有沒有道理?

蘇家宏:我覺得聽孩子的話,道理只有一部分。因為現在的社會瀰漫一種心情,就是說我們要傾聽基層,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這些人的聲音,但是我們卻忘掉一個東西,其實我們要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甚麼?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我們告訴他一個好的東西,正確的東西,那是需要引導的。

【溝通初步】
如果今天太過於說,孩子現在想吃甚麼好吃的,比如說炸雞、可樂,但是孩子每天都想吃這個,難道我們就要給他吃這個嗎?你說為甚麼說不能給他,不是要聽他的聲音嗎?這裡我們發現說這句話對了一半,不能說全對,而且不能拿這話當做是絕對的。

我覺得不只我要聽到孩子的聲音,孩子也要聽到我的聲音。我要告訴他說,甚麼是正確的。孩子剛出生,他的聲音只是「咿咿啊啊」的哭,對不對?我聽著他哭,就會去想他這個聲音,我可以感覺到他的不舒服,他的情緒。

但我怎麼樣表達我的好東西給他呢,我講話就一定對嗎,也不一定。所以我就想到一個好方法,我就開始讀聖經。聖經總不會錯吧?我不管他聽懂多少,但我會跟他講。

我希望講這一部分是說,某些情況下,我們是聽孩子的需要,他的基本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立於我們現在的位子,因為我們現在的位子通常都是很關鍵的位子,我們是有決定權的,我們有影響下一代的權力,必須負起教導的責任。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要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是該做的,也許他們的聲音不是很正確,那我們就只有聽到這裡。我覺得這地方是要提醒我們要聽孩子的需要,但是孩子有問題時候我們要糾正,我們要以最正確的方法來面對,而不能只聽孩子的聲音。

【良好溝通 折中決定】
主持人:是的,孩子所想要的不一定是對他有益的東西。那我請問一下小平老師,你覺得「聽孩子的聲音」這口號的意見,你同不同意蘇律師所講的?

溫小平:我覺得說我們可以聽孩子的聲音,可是不一定要滿足他所有的需求,因為我覺得還是要視情況而定。譬如說像我有一個朋友他就講說他兒子天天吵著要買機車,他當然不答應,就僵持在那裡。後來我問他,你有沒有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因為小孩還沒有滿18歲。

他說,他明明不能騎,為甚麼要騎?後來我還是說,你還是可以試著跟他溝通,去了解。原來是因為同學都有,而且同學很多都是根本沒有滿18歲的情況下偷偷騎。他就覺得為甚麼別人可以有,他就不能有。後來針對這事情,他父母親也與他溝通說,我可以給你買,可是要等你18歲,考上駕照才能騎。

這個當中就有一個折中,而父母親也聽到孩子裡面的需求,他就是想要跟同儕一樣嘛。我也看過有些朋友,太尊重孩子的聲音,孩子的要求,譬如說孩子畢業以後他就說我自己沒有錢,我要去做生意,然後父母親就給他錢,是30萬、50萬接連不斷地給,變成一個無底洞。

我就跟他講說,你有沒有告訴他,你這30萬50萬給他去投資小生意是有條件的,因為這錢爸爸媽媽也是辛苦賺來的。我知道現在有些家庭,尤其像我們這個年紀,中生代的,很多過去都辛苦過來。我們可能有存款,有房子,有甚麼的,可是孩子生下來就看到我們有這些,他會以為這些本來就有的,他不知道父母親也是很辛苦的一點一滴累積下來。

像我的兒子女兒,我常常提醒他們,媽媽的存款是一個字一塊錢才累積出來的。他們才體會到說,原來你們也是得之不易的,所以不能一開口就是要個20萬30萬。這樣溝通以後,小孩他慢慢就會了解,他可能就跟你要一次,說,父母親給我一個投資的本,讓我可以開始投資,萬一我真的賠掉了,我就從此以後不跟你開口。

【20歲心理完全成熟】
主持人:請教樊雪春老師,你在台師大教書這麼多年,很了解青少年心理學,想問你同不同意他們把投票年齡降到18歲?

樊雪春:基本上,用心理的成熟度來說,一個人18歲生理才穩定,但他還需要2年的時間讓心理搭配上來。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小孩其實在12到18歲的時候,特別在13、14歲長的那幾年,常常會撞到東西,那時因為他身體一下子拉高,或一下變大,他測量的距離,跟看東西的距離會改變。他沒辦法測得準,所以他會卡到、會撞到。

所以我自己認為關於投票年齡,我會從他的生、心理來看,我覺得到18歲生理是比較穩定、成熟的,這時他可以專心來搭配他的心理成熟,所以要身心比較成熟我覺得是20歲。

但是如果你說投票是以他生理的成熟,以他變成一個大人的樣子的話,那就是18歲沒有錯,但是若搭配上心理的成熟,我覺得20歲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

【心理先長大】
通常都是生理先開始發展,比如說他生理開始青春期,開始長大變大,他的心理才搭配上去,也就是身體先長成大人,我們就是這樣,大家有沒有發現,心理再慢慢變成一個大人,一個獨立的人,負責任的人。所以,我們在台灣,事實上我們比較常用的是18歲以上就算大人,或20歲。民法法律是定20歲成年,18歲還不算。

蘇家宏:18歲是有行為能力人,18歲就表示說你要做壞事你應該是有認知的。例如說,你要殺人,那一定是錯的,不會是搞錯;你偷東西,那一定錯,你一定要負完全責任。可是你在法律上要簽訂合約,還是要20歲。一般你要做生意,訂合約,一定是要20歲。

樊雪春:這個很有趣,就是訂合約的時候要心理成熟。但是知道不能做壞事,18歲就可以了。所以在法律上,我覺得他們是有考慮過年紀的影響,因而有一個很有趣的18,20。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事,其實在歐洲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成熟是25歲。有人就問說,為甚麼是25歲,因為25歲指的是整個心理跟生理達到完全的成熟。這很有趣。

【成熟年齡因人而異】
主持人:對啊,可是有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們巷口賣麵的孩子才10歲,小學就可以照顧阿嬤,照顧家裡,還可以做生意,你說他成不成熟,我看有的時候也是因人而異吧?

樊雪春:對,我們說成熟是個鐘形分佈,有標準很前面的,他很早就早熟,因為他人生的歷練,讓他可能在10歲,心理年齡就像20歲的一樣的成熟,這是可能的。所以我們常常會有那種孝親表揚。同時有的時候,有的人是25歲,可是他還是像15歲,所以是有心理差異的。我們在談的,是平均數。(顯主)

主持人:我們剛提到說,現在很多孩子們他們會去太陽花學運、爭取18歲投票權,他們有話要說,尤其在這個時代,他們愈來愈早熟。在廣告文宣中講到:你到底有多久沒有聽孩子的話?這其實也是對很多家長的控訴,我們這些家長忙於賺錢、養家,爸爸媽媽雙親都在工作,我們真的很少聽孩子講話。

如果孩子4點多下課,爸爸媽媽就能夠在家陪他,這個很重要。孩子在學校一整天,有好多話要跟爸媽講,可是那個時間父母都還沒下班。然後他就一直忍,忍到7、8點,你回到家吃晚餐,有的就不說了,有的還會再跟你講。所以,我常常在想說孩子有一肚子的話要講的時候,父母親是不是有空在那邊聽他講話?

【提醒正確想法】
樊雪春:我覺得聽孩子的話,要回到小孩要甚麼。如果我們真的去聽的時候,會發現小孩很多的時候,要的是陪伴,要的是關注。如果沒有陪伴的話,小孩必須自己去處理很多的事情,他在學校可能被霸凌,他可能沒有自信,他可能不知道未來要選甚麼樣的職業,可是因著他缺少一個陪伴的人,就沒有辦法講。所以我覺得聽小孩的話的後面,是聆聽小孩的需要,而小孩的終極需要就是陪伴。這個是很重要的。

溫小平:我覺得不但是陪伴,一方面可能是需要父母親重視他的存在。我常常講我們過去這一輩的父母親是權威的,他們總覺得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你的想法,你的意見都不成熟。可是我們剛剛也講,某些部分我們其實可以去聽,因為在這一個時代,他們接受的資訊可能是比我們更前面,而且是更多元的。

在這個當中,我會想到,萬一雙方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是會產生衝突的。如果第一次你沒有處理好,以後父母親再也不聽孩子說,孩子也再不要跟父母說,這是很危險的。所以我覺得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在意見不同的狀況下,還是能夠保持管道暢通。

主持人:這方面不知道蘇律師你有甚麼感觸?很多孩子爸爸媽媽忙於工作,沒辦法聽他講話。

蘇家宏:人生只有一次。誠如剛剛主持人所說,如果那時候父母能夠早點下班就好了,我想我們還是得要聽聽孩子們的需要,陪伴他們,因為人生就一次,跟小孩子的接觸也只有那段時間點,那時間點也就這一次。

所以,在我來說我也會盡可能的陪伴我的孩子長大,因為不但要聽聽看他到底現在身體、心理長到甚麼樣的狀況,你也可以灌注他正確的想法,因為有的時候他走偏了,或他需要的你給他,他也許失去信心,他覺得聽到這麼多奇奇怪怪的聲音,他覺得對人世間失去了希望,其實不一定。

因為他的眼界,或是他的同儕的眼界,就是那麼芝麻綠豆點大,或是聽到都是扭曲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陪伴他,讓他知道原來這世界是有很多可能的,不是說一個挫折就失敗,或是說一定要跟同學一樣才叫做成功,這也不一定。

【傾聽在先】
主持人:請問小平老師,我知道你在主持一個節目叫做《天使不打烊》,一個深夜的節目,是專門針對青少年。我知道您不管活到幾歲,你跟那些孩子們溝通都沒有甚麼代溝,要不要講一下他們的心情、心理?

溫小平:我帶他們十幾年的時間,我常常會問他們說,爸媽的話你們有時候都不願意聽,可你們怎麼都不會排斥我?他們覺得說,我跟他們是一國的,當他們在講一些我們明知道是很不成熟的想法,或者說可能那是一個錯的決定的時候,我不會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罵他,可是我對我自己的孩子我反而是第一件事就先去罵他。

可能因為是別人的孩子,你不會第一個時間就去罵他。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慶幸,在那個階段,我的孩子剛好跟這群朋友一起長大,而我剛好也在帶別人的青少年,然後回頭我就用同樣的方式來跟我的孩子溝通。

我覺得有時候是一種尊重,你傾聽他說,其實就是一種尊重,讓他知道,你願意去聽他說。

我每年辦夏令營,帶他們去玩,我都會問說你們每人提議想去哪裡,最後我都會總結大家的想法,選擇一個地點,他們聽了都會心服口服。因為他們知道,我聽過他們很多,我也都會告訴他們,哪個地點是危險的,哪個地點可能太貴,最後我才會有這樣的選擇,他們就願意接受。因此,我覺得年輕人也並不是全然不受教,他們就是少部分比較激烈一點。

【客觀看待孩子問題】
主持人:他們有像你這樣的輔導,就差很多,因為他如果自己去發展,像一顆樹,發展的東倒西歪。但一直有一個輔導在那裡把他綁在一起,然後引導他對的路,就會截然不同。我覺得年輕的孩子,應該要讓他在一個群組裡面,像這種教會的青少年團契,有那麼一個哥哥、姐姐來陪伴著他,或是叔叔、伯伯、阿姨,讓他們在對的時候被肯定,不對的時候被糾正,而且這種絕對比爸爸媽媽糾正有效得多。

樊雪春:這很有趣,古人說要「易子而教」是真的,因為別人的孩子出錯的時候你能保持客觀,可是自己的孩子出錯的時候卻是不能。因為我們常常會把孩子當做自己,所以我們對他的標準,跟我們對別人的孩子是不一樣的,當孩子出錯,就像是我們的未來出錯。我們好像是跟孩子綁在一起,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反應,跟我們對別人孩子的反應就不一樣。所以,事實上是要易子而教的。

如果我的孩子有一些狀況的話,我也是一樣到學校求助學校的輔導老師來協助他。我朋友問我說,你自己不是就是輔導老師嗎?你自己不能輔導他嗎?我說,真的是沒有辦法,你如果試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光聽到小孩的事的時候,就會“蛤?怎麼這樣子?”

【適時傾聽 適當提醒】
像很多父母告訴我說,他們問小孩有沒有男朋友?如果告訴我真相,我就不處罰你,結果他的小孩跟他說有,我有男朋友。他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他就開始了,因為他不知道他是跟小孩綁在一起的。我覺得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真的要把孩子送到教會去,讓教會的輔導教,然後送到社團去,讓社團的老師教,那都會比我們有效率得多。這是真的。

溫小平:我很喜歡聖經上的一段話,教養孩子走當前的道,到老也不偏離。我覺得雖然父母親的話對有些人來講,有點老生常談,可是畢竟那也是他們走過一段路的經驗。所以要有適當的提醒,讓孩子能夠走上正路,當然的讓孩子在這方面也能夠適時表達他們心裡的想法。

主持人:傾聽孩子的聲音,不是一個政治的口號。有些聲音要聽,有些聲音也要做,我們很希望大家都做一個很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