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特約撰述柳天時美國報導】有些人說,北京當局並不喜歡希拉蕊當選總統,《CNN》甚至拿這句話當做新聞標題。的確,考諸希拉蕊過去的言行,確有許多踩到北京痛腳的事件,然而翻歷史來看,一旦換了位置,往往必須換腦袋,希拉蕊今天的談話,未必形成明天的政策;觀察美中互動,不能沒有對國際現實的體認。
【希拉蕊反中?】
希拉蕊不討中方的喜,其來有自。早在1995年,她還是第一夫人時,率團到北京出席世界婦女大會,在演說時公開批評中國的人權,惹得中方十分惱火。當時她也為台灣與西藏抱屈,因為台灣與西藏的代表無法出席是項論壇。過去2年,希拉蕊還是經常提起她那次的直言,也就格外令人覺得她是在踩北京的痛腳,「希拉蕊令中國政府頭痛」之說就更甚囂塵上了。
對於北京政權,希拉蕊常常不假辭色,例如曾說「中國是亞洲反民主的中心」,不然怎麼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都被關?她說,中國大陸「經濟開放卻沒有言論自由,一定會付出代價」。有一回,她一連提出多項質疑,包括軍事擴張、南海等,以及「中國是否會保障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等等。
北非「茉莉花革命」未久,她接受《大西洋月刊》專訪時說,北京正「阻擋歷史前進」,還說她相信,「中國的獨裁體制最終會垮台」。
【競選語言別當真】
她是不滿中國大陸的人權狀況,但外界倒也不必因此認定她一定會令中方頭痛。其一,她非這麼做不可,因為這是義正辭嚴,否則豈非自失立場?其二,她曾在2009年失言,共和黨人至今咬著不放,令她必須加碼,否則難以漂白。她當時剛擔任國務卿未久,公開表示「人權議題不能干擾美國與中國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合作,諸如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國際安全等」。
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莫把選舉語言當真」。雷根競選總統時,曾說要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一時之間,台灣寄予厚望。然而上任一年多,他竟與北京簽了對台灣傷害至大的《八一七公報》。
柯林頓在1992年競選時,名言之一是「從北京到巴格達的屠夫」,因為1989年有天安門事件,1990年有伊拉克總統海珊入侵科威特,兩件事都令美國人痛恨不已。可是上任還不到一年,他就提出對中國「全面交往」戰略,後來兩國也變成「戰略夥伴」關係。
【說與做不同】
小布希競選時的第一場外交政策演說,就直指中國大陸與美國「不是戰略夥伴,而是戰略對手」。可是兩任下來,他竟成了訪問大陸次數最多的美國總統。
老布希擔任過美國駐北京聯絡辦事處主任(那時雙方沒有外交關係,這個職位相當於大使),深諳中國事務,鄧小平稱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他的好感可想而知。然而美國出售150架F-16戰機給台灣,就是老布希批准的。雖然有選舉考量,但終究打破了《八一七公報》對軍售的桎梏,這是北京完全沒有料到的。
希拉蕊還有其他事也令北京當局不高興,例如她至少4次與「中國抗愛滋第一人」高耀潔醫生會面。當初河南省政府不准高耀潔出國,還是希拉蕊寫信給當時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中方才放行。
又如中方曾正式要求美國承認「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被希拉蕊當場拒絕。她反倒在另一個場合說,美國承認釣魚台屬於日本行政管轄範圍,「不容其他國家任意破壞」;她還搬出《美日安保條約》。美國的「重返亞洲」、「再平衡」政策,都是在她擔任國務卿時成形,很明顯是針對中國,中國當然不悅。
【現實的不得不然】
這種種「不高興」正是兩國間的歧見,不過兩國都知道要好好管控歧見,所以她就任國務卿後,首次出訪的目的地之一就是中國。她一方面主張結合亞太盟邦共同因應崛起之中國,一方面也主張擴大美中關係,「歐巴馬與我都清楚表示要與中國發展積極與合作的關係」。她還曾經引用中國成語「同舟共濟」,說兩國如果朝著不同的方向划,可能「很不幸地引起動亂和渦流」。
《華盛頓時報》曾報導稱,希拉蕊說過這麼一句:對中國施壓委實不易,因為中國已經是美國的最大債權人,你要怎麼對中國強硬?希拉蕊出身律師,有其理想,但投身政治多年,她了解務實的重要。
競選期間,中國常是矛頭。2008年,歐巴馬主張「停止所有中國玩具進口」,希拉蕊的中國問題顧問鮑瑞嘉甚至因為希拉蕊批評太過而辭職。但是就像希拉蕊當時的亞太顧問小組主席謝淑麗(曾在柯林頓政府任內擔任東亞副助卿)說的,競選期間批中國,事屬正常;一旦上任還是要與中國合作,這乃是面對現實的不得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