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一體成型 物聯晶片自供電

陳彥驊 2015/03/17 18:54 點閱 4819 次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17日公布「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能大幅縮小物聯網晶片的體積,達到智慧生活的目的。〈photo by 國研院〉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17日公布「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能大幅縮小物聯網晶片的體積,達到智慧生活的目的。〈photo by 國研院〉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台北報導】未來生活周遭的「小型太陽能板」,將革新智慧生活的供電方式!國研院新開發的「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在大幅縮小物聯網晶片的體積後,將使它能更普遍設置在大樓牆上、車輛或是人體,除了能形成智慧防災及運輸的智慧生活型態外,也能延長晶片壽命,達到環保的目的。

【物聯網智慧生活】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17日公布,新開發的「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並引用國際知名機構IC Insight的預測指出,物聯網產業在2010至2016年的複合成長率約為26%;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則預估,2016年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6,200億美元,終端裝置產量將達1.9億台。

物聯網晶片是由運算晶片、記憶體、無線通訊器、感測器及能量管理裝置(能量採集技術及能量儲存裝置)整合而成,可獨立進行資料處理、儲存及訊號發送,以實現裝置與裝置間互相溝通的物聯網世界。並可藉由將晶片設置在大樓牆上、橋樑、水壩、車輛或是人體,達到智慧防災、智慧運輸及智慧居家照護等智慧生活型態。

目前晶片雖有整合採集環境光的功能,將「物聯網晶片」和「環境光能採集模組」分開置放於電路板上,但其整體面積大、電路傳輸距離較長。因此為提升物聯網裝置使用的方便性、移動性及持久性,晶片必須變得輕薄、短小又省電,國研院除了持續研發低功耗晶片外,也積極改良裝置方式。

【生活偵測便利多】
奈米元件實驗室以薄膜太陽能技術做發想,開發出的「一體成形環境光能自供電整合技術」。奈米元件實驗室研究員沈昌宏說,此3D積層式製程技術不但可以有效減少電路板面積,亦可大幅縮短電流傳輸距離,減少耗能提高物聯網晶片的實用性。他表示,以此種製程整合後,除了能減少晶片面積外,體積也會減少近千倍,有助於晶片普及化。

沈昌宏指出,雖然採集電量能力仍不足以供應較高耗能的智慧型機、智慧型手表,但未來上市後,將可望依需求設置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如偵測溫度、煙霧、震動、氣體及位置,甚至人體心跳、血壓等訊號。晶片也能藉著捕捉環境光能及時轉換為電能的特點,也可延長電池壽命,達到永續利用、環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