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醫界同聲反對「病歷中文化」,但醫病溝通不良的問題何解?立委尤美女等人為了保障民眾完整獲悉自身病況的權益,日前擬修法規定病歷需以全中文記錄,引發醫界反彈。醫師全聯會常務理事陳夢熊表示,專有名詞就算以中文呈現,患者還是看不懂,因此要改善醫病關係,應要求醫師「說清楚」到患者能了解才是。
【病歷摘要已中文化】
立委尤美女、劉建國等人及醫改會、病歷中文化推動聯盟、法律扶助基金會等團體有鑑於醫病溝通不良,每每發生醫療糾紛時,法院也需另外聘人來解讀病歷,遂有意提案修正《醫療法》及《醫師法》,要求醫療機構提供全中文病歷。
但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1日號召23個專科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現階段不宜強制推動病歷中文化。陳夢熊解釋,現行《醫療法》已規定醫院需提供「中文病歷摘要」,且診斷證明、手術同意書、死亡證明、藥袋、衛教單等也都以中文呈現,檢驗報告則以中英文併列,患者「知的權利」並未被剝奪。陳夢熊說,記錄病歷是為了讓不同的醫療人員能持續照護患者,而非用於告知患者病情,因此以何種語言書寫實非重點。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推動病歷中文化是「大工程」,除非配套都做好了,否則不宜貿然執行。醫學教育正是病歷中文化配套的其中一環;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亦分析,目前國內所有醫師、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的養成教育仍以英文教材為主,因此應先研議「統一醫學中文專有名詞」,並讓基礎教育中文化,再來討論是否調整病歷書寫原則。
【家醫制強化溝通】
醫改會反駁說,多數臨床上使用的專有名詞都已有通用的中文譯名,要以中文記錄並不困難。不過網路名人、前台大醫師洪浩雲也撰文說,以「愛滋病」為例,是英文縮寫AIDS的中文音譯,原文應譯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但「電腦斷層」的縮寫CT就沒有相對應的譯名,而其餘更複雜的醫學名詞,硬要用譯名記錄反而比縮寫還容易造成民眾混淆,因此他不是反對病歷中文化,而是不贊成「病歷只能寫中文」。
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蔡明忠透露,記錄一份住院患者的完整病歷約需3小時,若貿然改為醫師不熟悉的中文,只是徒增作業困擾。他認為,民團及立委在乎的,是患者就醫時告訴醫師自身症狀的「主訴」部分是否有被確實記錄,但病歷除了主訴,還有檢查結果、診斷說明、治療方針及預後等部分,全面中文化並不切實際。
醫師針對患者的疑問本來就應善盡告知責任,似是醫界認為病歷中文化「多此一舉」的理由,但醫師真的都會與患者「好好溝通」嗎?國內每日就醫高達百萬人次,許多「名醫」花在每位門診患者身上的時間不到2、3分鐘,何來詳細說明的時間?台大門診部主任邱泰源直言,多數基層診所的醫師都有充裕的時間及意願與患者溝通,但由於未落實家庭醫師制度,民眾仍一窩蜂湧向大醫院。事實上小病先找家庭醫師,病歷紀錄反而更完整、更有利後續轉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