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變裝秀! 咖啡包、郵票藏危機

李昀澔 2015/01/21 13:37 點閱 7598 次
警政署鑑識中心指出,新興毒品外觀已非傳統的粉末、膠囊或錠劑,而改以即溶包、果凍甚至小紙片等方式瞞天過海。(photo by刑事警察局&食藥署提供)
警政署鑑識中心指出,新興毒品外觀已非傳統的粉末、膠囊或錠劑,而改以即溶包、果凍甚至小紙片等方式瞞天過海。(photo by刑事警察局&食藥署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毒品也會「變裝」!警政署近年來查獲的興奮劑、迷幻劑,外觀有別於傳統的結晶、粉末等型態,漸轉以沖泡式咖啡、茶包、玻璃瓶裝水、甚至小紙片等「新潮」的混搭方式包裝,以招徠顧客並躲避警方查緝。食藥署管制藥品組長蔡文瑛表示,近4年來高達8成的藥物濫用者檢體中,同時驗出多種成分,顯示毒品「混用」的狀況日益嚴重,往往造成無法預期的身體傷害甚至死亡。

食藥署21日公布自2010年以來國內涉嫌使用毒品或管制藥品者「非尿液檢體」的統計結果,驗出含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卡西酮類」的「bk-MDMA」者超過萬件,「喵喵」逾7千件,浴鹽有1千8百餘件,「新型搖頭丸」TFMPP及興奮劑「氯安非他命」都約1千6百件。

蔡文瑛指出,國內自2010年至今增列的新興管制藥品共26項,其中20件都無醫療用途。「氟基」或「氯基」安非他命會導致血壓飆升、中風或心、肝、腎臟衰竭;卡西酮類可能引發全身疼痛或腦部受損;含有類大麻物質的迷幻劑則會引起癲癇或心律不整。

「毒品混用的狀況日益嚴重,例如bk-MDMA及喵喵都常與K他命攙雜販售。」蔡文瑛分析,單以刑事警察局2014年受理的檢驗中,就有160件檢體同時含有卡西酮類、安非他命類、中樞神經抑制劑、咖啡因等9種成分,甚至有檢體驗出早在1985年就因致癌疑慮而禁用的解熱鎮痛劑「非那西汀」。此外,濫用藥物者常與酒精混用,往往造成藥效加劇,嚴重可能致死。

毒品製造技術日新月異,外觀也與一般認知的結晶、粉末、膠囊或錠劑不同。刑事局鑑識中心主任程曉桂透露,在去年送驗的7萬4千多件非尿液檢體中,共有1萬5千多件驗出咖啡因,多為毒品粉末攙入沖泡式飲品,再以市售或自創品牌等方式招搖過市。除了咖啡包、奶茶包外,也曾發現類大麻物質噴灑在煙草或乾燥花草表面,再以香菸或花草茶形式販售;或將毒品溶解後製成「毒果凍」、「口含毒郵票」及裝在印有卡通圖案或名牌商標的玻璃瓶裡,流通市面。

蔡文瑛提醒,民眾切忌因好奇或趕流行而在娛樂場所使用來路不明、陌生人提供,或價格異常昂貴的香菸、即溶飲品及飲料。程曉桂強調,警方查獲的攙毒即溶包封口常有滲漏、裁切、膠帶或加熱封口的痕跡,並不難辨識;而若食用後出現異常暈眩、對聲光特別敏感或催情等狀況,務必立即報警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