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者無慢性病 仍易中風

李昀澔 2015/01/05 21:41 點閱 4195 次
醫師表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合併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偏高;若有心悸、易喘等狀況,應及早接受心電圖檢查。(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醫師表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合併心房顫動者,中風機率偏高;若有心悸、易喘等狀況,應及早接受心電圖檢查。(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別以為只有慢性病患者或年長者才容易中風!台北榮總團隊研究發現,過去多認為歐美國家人士較易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但國內65歲以下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中風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者,每年中風機率竟超過1%,是西方國家的2倍,若心房顫動合併慢性病,中風機率更高達8%。北榮心臟內科主任邱春旺提醒,民眾若突感心悸、易喘,應自測脈搏或接受心電圖檢查,以及早發現心房顫動問題。

北榮內科部團隊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的研究,顛覆過去認為亞洲人因心房顫動而中風的風險低於西方人的觀念。參與研究的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情形,國內成人約1%有心房顫動問題。

患者心臟跳動異常快速卻收縮不完全,導致血液滯留在心房中而形成血栓,血栓隨血液流至腦部易堵塞血管引發中風。趙子凡說,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較常人高出5倍,中風後死亡、心肌梗塞、失智及中風再發的風險也都偏高。

國內約有6分之1的中風患者有心房顫動問題,卻有3成直到中風後才診斷出心房顫動。邱春旺解釋,部分心房顫動患者屬陣發性發作,但平時心跳、脈搏都正常,且約有4分之1至3分之1的患者從未感到不適,因此不易自我察覺。邱春旺強調,心悸、胸悶、易喘、頭暈等都是心律不整的徵兆,此時應先自測脈搏,若搏動太快或不規律,務必就醫接受心電圖檢查。

北榮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後發現,有逾半數的中風高危險群心房顫動患者,並未接受中風藥物預防性治療。北榮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歐美國家過去多採藥物「華法林」預防心房顫動患者中風,但由於亞洲人服用華法林造成顱內出血及全身性內出血的比例都偏高,若降低劑量,預防中風的效果又不彰,因此華法林在國內並不普遍。江晨恩解釋,華法林會抑制與腦部凝血功能有關的「第7號凝血因子」,恐是亞洲人顱內出血比例偏高的原因。

江晨恩團隊發表於《國際心臟病學期刊》的研究,分析現階段臨床上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效果,發現新藥能降低亞洲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且由於新藥僅抑制第2或10號凝血因子,也較不易有顱內出血情形。江晨恩指出,每位患者病史及腎功能等狀況不同,應由醫師評估適合哪種抗凝血劑,健保目前已給付中風高危險群接受抗凝血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