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無效醫療 醫病應多溝通

李昀澔 2014/12/11 20:50 點閱 4530 次
醫改會指出,醫師與重症末期患者及家屬應充分溝通,以免患者臨終前還飽受插管、電擊、洗腎等無效醫療的折磨。(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醫改會指出,醫師與重症末期患者及家屬應充分溝通,以免患者臨終前還飽受插管、電擊、洗腎等無效醫療的折磨。(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重症末期患者的家屬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不知道何時該放手,因而造成無效醫療的窘況。」醫療改革基金會11日指出,無效醫療往往肇因於家屬並未通盤了解患者的病情,因而不知何時該放棄只會平添患者痛苦的無效醫療。除了健保給付制度應鼓勵提供安寧療護及「緩和醫療諮詢」外,家屬也應積極釐清患者本人意願、醫療風險及後續照護選擇等項目。

【民眾希望善終】
醫改會針對全台近1千1百位民眾調查發現,有86%的民眾選擇要「善終」,而不願靠急救、插管來「續命」。但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國目前僅24萬3千多人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加註於健保卡。另1項調查也指出,有9成的醫師認為無效醫療是因為「家屬不肯放手」。2013年健保資料則顯示,臨終前住院者有近3分之1使用呼吸器、1成仍在洗腎,平均每人花費新台幣29萬及33萬元。

放棄積極治療、急救或維生醫療,往往是由家屬代為決定。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分析,國人意願與實際面臨生死關頭時的抉擇有落差,是因為家屬不知「何時、如何放手」,以致重症末期患者接受插管、洗腎、強心針等治療,既無法避免患者邁向死亡,也常造成患者身心極大痛苦,更是健保支出的沉重負擔之一。台大社工系副教授劉淑瓊解釋,現行健保「論量計酬」的制度,為醫護人員帶來龐大工作量,使醫師沒有時間好好向患者及家屬「說實話」、解釋病情。

【預立安寧意願】
患者在清醒時就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可避免醫師及家屬面臨抉擇困擾。劉淑瓊建議,現行意願書可再增列選項,讓患者及家屬可先嘗試維生治療1段時間後,若病情未改善,再停止積極治療或撤除維生儀器。北醫安寧緩和療護科主治醫師吳森棋贊同表示,此選項較符合民情及現階段臨床上的做法。

健保已從2012年12月開始給付醫療團隊提供住院重症末期患者及家屬的「緩和醫療家庭諮詢」費用,也就是當醫師判斷癌末、嚴重腦傷等患者再接受積極治療也「無力回天」時,可提供患者家庭諮詢,並共同擬定接受安寧療護、放棄心肺復甦術及呼吸器、葉克膜、洗腎等維生醫療的意願書。

健保署醫管組長林阿明指出,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服務自開辦以來,申請件數逐月增加,重症末期患者在諮詢後,2012年時接受安寧療護的比例約3成,2013年時達到4成。林阿明透露,部分醫界人士反應,現行每位患者1小時的時間及1千5百元的給付金額都不足,目前已在研擬增加緩和醫療家庭諮詢的給付點數及諮詢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