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博士! 教育部促產學接軌

李昀澔 2014/11/26 22:52 點閱 4636 次
教育部推動博士生產學合作計畫,讓博士生及早培養業界需要的實務能力。(photo by 維基百科 & Joachim Schloss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教育部推動博士生產學合作計畫,讓博士生及早培養業界需要的實務能力。(photo by 維基百科 & Joachim Schloss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博士生知識與技術若能及早與產業界接軌,或能避免「博士流浪潮」發生。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受訪時表示,國內各大專院校教職有限,博士畢業生勢必往產業界發展,但博士已出現「低就」或失業狀況的原因,是部分博士生的訓練及專長與產業需求有落差;而高教司自103學年度開始推動的「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就是要讓博士生在就學期間培養實務的技能。

【許多博士早已流浪】
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出席「全國大專校院研發主管會議」時透露,國內每年招收6千8百名博士生,另有3千5百人畢業,但各校僅釋出8百個職缺,再扣除3百位留洋博士競爭名額,剩下只有5百位「土博士」能順利取得教職。

吳思華憂心表示,3千名博士投入產業雖有助研發,但若博士不符業界需求,則10年後找不到工作的流浪博士人數將超越流浪教師。而更可怕的是,國內人力銀行統計顯示,業界每年只提供3、4百個博士職缺,代表許多博士早已在流浪。

對此,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分析,每年各大專院校退休教師約1千5百至2千人,但由於目前教育部政策偏向減校、裁員,希望將5萬個專任教師員額精簡至約3萬6千個,因此教職不斷減少,屆時不但剛畢業的博士沒工作,部分現任教師也將失業。林柏儀建議,高等教育應比照中小學做法,透過提高師生比來保留教職,也有助提升教育品質。

「要避免流浪博士問題,需從『質』與『量』來解決。」馬湘萍表示,教育部自去年起要求各大專院校徹查博士畢業生流向,若低就或失業情形嚴重,校方需適度縮減博士班招生名額。她透露,高教司目前也在規劃全面調整國內博士班招生人數,避免「供過於求」狀況一再發生。

【加強博士實務素養】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指出,國內博士就業困難的原因,是產業對研發投資不足,技術未升級導致獲利疲軟,造成更加聘不起博士的惡性循環。「業界並非不需要高階人才,而是部分博士生不符產業需求。」馬湘萍解釋,教育部近期推動的「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提供5年、每年新台幣20萬元補助,由產業界提出博士論文相關的研究方向或主題,讓博士生第1、2年時在校修課,第3、4年就進入產業進行實作研發,盼有助提升博士生的實務能力。

馬湘萍表示,今年度共核准台、清、交、成、逢甲、中國醫、北醫、暨南、台科、中正、雲科等校,共18個計劃案、104位博士生投入產學合作訓練。其中半數都屬理、工、電、資等,其他則為生醫、人文、社會、管理等領域。

她說,業界釋出的人文領域博士職缺確實偏少,但仍有多家文創、商管廠商參與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