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建築、漁業 口腔癌死亡最多

李昀澔 2014/11/25 18:38 點閱 5155 次
醫師建議,民眾即便已戒除嚼檳榔習慣,仍應每2年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以及早發現口腔癌或癌前病變徵兆。(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醫師建議,民眾即便已戒除嚼檳榔習慣,仍應每2年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以及早發現口腔癌或癌前病變徵兆。(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全台每年有逾6千人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都是因為長期嚼檳榔。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指出,民眾常認為白灰、紅灰、荖花、荖葉等檳榔添加物,才是致癌主因,但其實「菁仔」本身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檳榔次鹼、檳榔素都會致癌。義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黃繼賢則表示,嚼檳榔產生的提神、保暖效果的確是其他食品難以取代,建議民眾可慢慢減量,逐步以咖啡、口香糖等取代。

根據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10大死因,口腔癌排第5,去年共造成近2千7百人死亡。游麗惠25日出席戒檳榔衛教宣導活動時指出,國內研究顯示,有吃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而嚼檳榔者常也菸、酒不忌,罹口腔癌風險更高達常人123倍。

【勞工口腔癌比例高】
國健署調查發現,國內口腔癌死亡率最高族群多集中在運輸、建築及漁業從業人員,遂與高速公路局合作,在國道1號湖口、泰安、西螺等地推動「無檳休息站」,只要「運將」接受陽光基金會志工檳榔防治宣導,就可獲贈咖啡及口香糖,目前已有1千2百人次參與宣導,並有17人因篩檢結果異常而獲得轉介。國健署也與義大醫院、高雄梓官漁會合作打造「無檳漁港」,目前已有4百多位漁民參與衛教宣導及口腔篩檢。

「會染上嚼檳榔惡習,全因『開車太無聊』。」聯結車駕駛余先生說,罹患口腔癌後,一度連話都說不清楚,5年內陸續接受3次手術,才終於能與人溝通。罹患口腔癌已7年多、歷經10餘次手術的工地主任崔先生表示,從事建築業常需早出晚歸,只好透過檳榔、菸及藥酒提神。梓官漁會理事吳先生「檳齡」逾38年,平均每天要花5百元買檳榔,近年來常感口腔、牙齦腫痛,在牙醫師建議下展開戒檳,「一開始很痛苦,但戒除半年後,身體整個『勇健』起來。」

【篩檢可降死亡率】
國外研究指出,每天嚼10粒以上檳榔達10年者,就算戒除,罹癌風險仍會持續偏高逾10年,但口腔癌若能早期診斷並治療,患者5年存活率近8成。國健署目前提供30歲以上、曾有嚼檳榔習慣者,及18歲以上、嚼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口腔癌檢查。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牙醫周韋廷表示,若口腔內外、舌頭、牙齦等部位出現莫名硬塊、腫痛,或傷口持續2週未癒合,就要當心已罹患口腔癌,且透過定期篩檢,可發現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等癌前病變。黃繼賢強調,癌前病變都「可逆」,若能及早改變不良習慣並接受治療,可避免口腔黏膜因長期過度刺激而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