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害怕使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科學新發現將可解除擔憂。根據醫學新聞《GEN》報導,研究人員利用脂肪研發出稱為「微脂粒」的新藥,發現能有效吸引細菌,讓人體的免疫系統不受干擾正常運作。但目前僅能對特定病菌感染產生明顯效果,是否能廣泛運用,還有待人員做後續研究。
人類使用抗生素已1百年,使壽命極短的細菌在這段時間中,繁衍數千萬代,對抗生素所產生的抗藥性,都代代相傳,使現代細菌的抗藥性不同以往。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造成抗藥性的原因大都為用藥不當,如「受病毒感染的患者仍使用抗生素治療」、「患者未堅持完成療程而過早停藥」及「養殖業過度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
德國保健機構的研究報告證實,該國醫師普遍有濫開抗生素的行為,如得了病毒性感冒的患者,醫師通常都使用抗生素治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共有45萬起具抗藥性的肺結核病例。因抗藥性增強,病菌引起的多發性感染,可能造成尿道感染、肺炎及血液感染等問題。
《自然與生物技術》雜誌論文指出,科學家將脂肪以奈米技術研製出的球狀「微脂粒」,可運送到患者體內的特定區域,成為誘餌,讓細菌釋放的致病毒素,吸附在微脂粒上,而非侵害人體細胞,人體便能免於受病菌感染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此「誘餌」是在研究「細胞膜被細菌毒素破壞後將如何修復」的項目中無意間發現的。研究者伊杜德表示,細菌在面對微脂粒時都像著了魔般,會立即附著在其表面,並緊貼不放。
《德國之聲》報導,部分醫生對微脂粒的效果仍持保留意見。德國耶拿大學醫師法蘭克表示,他曾以微脂粒和磷脂當作藥物進行,結果均告失敗。微脂粒並無法真正殺死細菌,只要停用微脂粒,毒素便會回到血管。不過他認為,微脂粒可以用在「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的感染病例上。患者出現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後,毒素會在短時間擴散,此時可以微脂粒避免病毒在患者體內蔓延。
波昂大學微生物學家漢斯喬治也持相同看法,認為微脂粒,不可能完全替代抗生素,但用微脂粒配合抗生素的治療方式,將有效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