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沒有固定月薪的人數逐年增加,2011年已經以來連3年突破25%,代表每4位勞工有1人薪水依賴績效、時數或工作件次。主計總數表示,這些「部分工時員工」人數增加,更看重績效表現,主因企業計薪方式彈性化所致。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非典型勞工比例也呈現逐步增長趨勢,代表勞工愈來愈難尋覓穩定的就業機會。
主計總處調查發現,領固定月薪的上班族愈來愈少,從2011年以來比例不斷下降,而以績效制、按日、按時或按件計酬的員工,已超過整體受雇員工的4分之1,同時連3年比例都不斷攀升。
在2013年資料中,月薪制員工占整體員工74.4%,其餘員工14.1%採績效制計薪、按日計酬6.7%、按時或按件計酬4.8%。其中採月薪制比例最低的分別是「餐飲住宿業」、「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業」、「不動產業」,像餐飲人員、美髮及美容業者、客運運輸多屬於「部分工時員工」,而不動產也與金融保險業多採績效計薪制。
主計總處表示,月薪制員工比率減少,主因是企業計薪方式更趨彈性與雇用型態改變。
對此,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許多便利超商員工、工讀生每天工作8小時,與一般領月薪人員無異,卻因為名義上是計時工,無法享受許多福利。 台灣整體失業率雖然降低,但沒有固定月薪的派遣、契約工、計時或計件工卻愈來愈多,如此就業環境無法讓勞工擁有穩定的未來。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曾表示,按月計酬較穩定,但若企業採責任制,反而會拉低員工實質時薪水準;按件計酬或按時計酬,則可讓勞資雙方更重視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