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的故鄉 原民與客家大合唱-專訪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建台博士

陳昱穎 2014/11/04 10:39 點閱 1851 次
玉泉教會合唱排灣族古調。(photo by 郭芳礎)
玉泉教會合唱排灣族古調。(photo by 郭芳礎)

【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建台,打造「彼此相愛原客音樂會」,意思是原住民和客家人彼此和解,在基督耶穌的理念中,和解並尋求內心對上帝的渴望。】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特別邀請到旅美作曲家陳建台博士,來跟我們分享這段時間所著作有關於原住民和客家人合唱的聖樂。陳老師過去多住在美國, 但在台灣鄉親的呼喚下,他常常回到台灣來發表一些很棒的、屬於台灣的曲子。

陳建台老師是專攻小提琴和指揮,但是他也有很多其他專長和喜歡的音樂,比如說客家音樂、廣東粵樂、潮州樂等。過去他在馬利蘭大學和華府國際音樂院任教,也曾在國立清華大學擔任清華劇場的主任。這次他回到台灣,主要是指揮一場很棒的音樂會,結合了原住民和客家人的音樂,叫做《雲上的故鄉》。

這場音樂會舉行得非常成功, 而且是帶領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等地的排灣、布農族,一起來大合唱,真的是很特別。我們很高興在台灣有本土的作曲家,為我們本土鄉親及較不被重視的原住民和客家人來作曲。請陳老師說明一下這次主要的行程如何?

【拉攏原、客族群】
陳建台:兩、3 年前,我開始到南部鄉下,利用佳節的時候, 舉辦特別的音樂會,但做了兩年以後,我想換另外一個方向,我說:「下一年就不做了。」過去10 年我做的管弦樂,不管哪一首曲子,都有4 分之1 的比例是用到原住民、非洲音樂和爵士這3 個大重點,因為我比較喜歡它們是中間節奏的韻律,這是我們華人音樂比較缺少的。所以我就說要做就做這種曲,結果他們說:「我們也有興趣。」就這樣慢慢形成了原住民和客家人一起合作的現象。

這個無意間談起的話題,讓他們覺得非常有意義,其實早期歷史上有原、客族群不合的事情, 大部分是原住民的東西被客家人侵占了、被客家人欺負了。我覺得客家人常常喜歡講自己怎麼樣,但我覺得更偉大的應該是講客家人「不怎麼樣」,什麼地方沒做好,這個更重要。

還有一點是,客家人和華人都很歡迎別人來幫忙,只要有外國人來幫忙,講中文的時候,總是讓他們興奮不已,代表他們重視我們的文化,但是我們是否重視他們的文化?我們是不是有去幫助別人?那些事情我們客家人做得比較少。所以慢慢的,我們就把重心放到這個議題上面,大家幾乎都非常期待,客家的鄉親也覺得特別興奮,特別是我們也提到過去的嫌隙,還有他們所欠缺不足的部分。

【因愛不分彼此】
我也曾經坐下來跟他們聊, 跟一位布農族的長老聊天,我才說:「我們以前對不起你們,做了些什麼…。」我話還沒講完, 他就說:「這個都過去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談。」我們因為基督耶穌的愛,因為基督耶穌的寶血,我們都成為一家人,不分彼此,也不分過去的嫌隙,非常的美好。」

問: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前一陣子,原委會才邀您製作一支廣告歌曲。請問陳老師, 這一次音樂會您做了些什麼曲目?

陳建台:上半場我們請不同的原住民,有布農族、排灣族的, 其中主要是以排灣族為主,有一群比悠瑪教會的朋友,他們唱各個部落的音樂;下半場,我則做了新的3 首曲,每一首都有它不同的重點,譬如說《雲上的故鄉》,我是用我父親從小習慣的三弦的來彈奏。大家都知道他拉二胡,但很少人知道他彈三弦, 他三弦也彈得非常好。

問:陳建台的父親就是國樂家陳運通老先生,前一陣子剛過世。

【採用父親的三弦】
陳建台:家父在去年12 月過世,我覺得要用他習慣的聲音來做,所以二胡之外,我用了三弦,日本話叫做「三味線」( しゃみせん),來加上我們習慣的伴奏,然後也加了很多打擊樂, 原住民或客家人山歌的律動。

這個曲子比較特別的是前奏和後奏,我是用原住民的呼喊來做,而且它的語言也是原住民的味道,到了中間我又用客家音樂的味道來做,是分開兩個來演奏的。

我另外做了一首曲子,叫做《祂聽見了》,是比較現代流行歌素材,我用詩篇創作,意思是祂(神)一定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這是有點模仿巴哈,引用巴哈的「聖咏調」,但是當然我是用現代的方法影射巴哈,完全是用清唱的方法,所以用最俏皮的樂器,像吉他還有很多流行元素的聲音來做,但是最後反而變成清唱。

問:我們聽眾朋友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聽陳建台的曲子《雲上的故鄉》,作詞是吳瑞誠先生, 作曲是陳建台老師。請問陳老師,您除了剛剛提到所做的《雲上的故鄉》以外,還有哪些新的曲子在這個音樂會上面發表?

【祂聽見了】
陳建台:第2 首是《祂聽見了》,我把兩種不同的東西,流行音樂劇材料放在前面,做了比較流行性的曲調,後面則用比較古典的、有點模仿巴哈聖詠調的東西,當然是有現代的味道,融合巴哈的精神,等於說兩個完全不同。從很活潑、很俏皮的伴奏,變成沒有伴奏清唱,所以用這兩個不同的方式來製作。

問:好特別。它前面是用傳統、比較熱鬧、流行音樂劇的做法, 後面就跳到了古典巴洛克巴哈的做法。曲子取自聖經詩篇18 篇, 裡面說道「主,祢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力量,也是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祢是我的盤石, 是我所投靠的…。我要求告、讚美耶和華。」

問:第3 首也請陳老師幫我們介紹一下,名稱叫做《呼求上主的名》,是一首大合唱?
【Adonai 大家都懂】
陳建台:對,我們不是常說要關心別人嗎?客家人關心原住民、華人關心別的民族,我覺得也可以用聖經的原文,例如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所以我就使用了這個,後來慢慢就走到我們現在唱英文,這個發音是Adonai,希伯來文是「我的主」的意思, 所以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排灣話與客家話:「我的主」,就叫做Adonai。

這就是外來的語言,變成新的語言,Adonai 大家熟悉之後, 就變成客家話或排灣話,因為Adonai 大家都懂,而且大家都最喜歡這首曲子,又因為中間有兩個Adonai 的主題,他們就跳起來跳即興的舞蹈。

最早的時候是用希伯來文,因為當摩西遇見神的時候,是怎麼講祂的名字?現在已經失傳了, 相傳大概猶太人就是用這個字母YHWH,是從希伯來文的發音傳過來的。

【公義之神】
問:唱的時候,全部都是用希伯來文?

陳建台:有時候是聖潔的聲音、有時候偏重是公義之神,所以全部都用到,很有意思,到最後我們就唱到英文,英文就用到比較現代、比較熟悉的聖詠唱法,講到主照顧我們,祂全心的呵護我們。耶和華以勒,在教會大家都懂是耶和華預備的意思。

問:想請問陳老師,當初是怎麼找到泰武鄉、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區的排灣族和布農族,來跟您一起唱歌,而且他們的歌聲都很美吧?

陳建台:我一向都非常喜歡原住民有節奏性的曲子,其實我也不是認識很多原住民,但是我剛好有一位大學同學,曾經做原住民資料的蒐集工作,他曾經帶我到中部南投布農族附近看。

我以前在訪問屏東鄉下的時候,剛好這個地方和新竹縣很像,也剛好有客家族群和原住民混合的地方,這個很有意思,所以這次有些運氣,天恩客家合唱團主辦單位也覺得有興趣。

問:這150 人的大合唱,成員有原住民和客家人,可以說明一下嗎?

陳建台:客家人合唱團叫「天恩」,另外有兩個教會一起參與:比悠瑪教會和玉泉教會,都是排灣族的。教會的唱詩班大家都用國語溝通,有用母語和客語唱的。開始的時候,他們會說他們不懂英文,我就一句一句教, 後來也就適應習慣了,學會另一種語言有很大的成就感。我還要他們邊唱邊舞蹈,很有意思,學不一樣的東西讓他們特別有成就感。

問:我們國際級的作曲家從美國回到台灣,結果跑到鄉下去教原住民唱歌。先要教語言,要把客語和原住民語兩種調子都教會,然後再一起大合唱,不但要大合唱、還要跳舞。這樣的音樂會太特別了,會不會做成CD?

陳建台:是、他們正在後製。會做成CD 和DVD,有影像、有聲音。

問:讀者若有興趣,可以跟屏東的天恩客家合唱團聯絡(087- 370752),也可以跟醒報或環宇電台聯絡。那麼,除了你幫他們做的3 首曲子之外,還選了哪些曲子呢?

【演唱原住民語和客語】
陳建台:其他曲子是請他們各個合唱團選的,他們用部落習慣的曲調,都是非常精彩的,比方說(三地門)達瓦達旺就有他們特別的曲子。這個教會正好建在一個磐石上,上次的水災沒有被埋,他們感念上帝的恩典,所以用漂流木建了目前全台第2 大的十字架;教會的家具也都用漂流木做的,他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上帝的恩典。

他們會唱排灣古調,也有一些幾乎失傳的鼻笛表演。雖然同樣是排灣族,但他們也有一些各別不同的傳統。客家也有一些平板調歌謠,黃友棣老師把客家民謠一些原始調做成組曲,大約是這樣。我在鄉下,他們會帶我到很多地方看,我覺得實在太美了, 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新的體驗。

主持人:雖然我們沒有機會聽現場─它是在十月初舉辦的─但透過專訪,讓大家聽聽這樣結合客家、原住民的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動。今天非常榮幸訪問旅美作曲家陳建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