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病人的痛苦不能等!」今年94歲的許再枝是一位彰化縣埔心鄉的醫師,從小生長於貧困的務農家庭,因看見偏鄉農民生活困苦卻無好的醫療資源而決定習醫,他一生在埔心為鄉民看診。「做醫生,就是以救人為天職。」年逾90歲的醫師施純仁,80年代擔任衛生署長時,不僅建立起國內醫療制度的基礎,更是醫學界的一代宗師。而他們都是行醫一甲子的典範。
衛福部31日舉行第24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此屆不僅選出9名個人醫療奉獻獎外,更選出特殊醫療貢獻獎與團體醫療奉獻獎各1名。許再枝與施純仁不僅榮獲此次的個人醫療奉獻獎,他們更是台灣行醫一甲子的高齡醫師。
許再枝說,因為出生在貧困家庭,看見偏鄉農民生活辛苦,卻沒有良好的醫療資源,他便在14歲那年,決定跟叔父習醫,一學就是7年。爆發二次大戰後,被日本政府徵招擔任軍醫,二次大戰結束後考取醫師執照,便自行在彰化縣埔心鄉成立「再枝診所」,替鄉民看診。既使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未曾想過棄醫從商,因為他說:「只要病人健康,就是他的快樂。」
「戰後國民生活很辛苦,乾脆讓病人賒帳。」許再枝的兒子提到父親過去為埔心鄉民的奉獻時說,他曾看見診所一本厚厚的帳本,父親不但沒去看,甚至從未催過鄉民還錢。但鄉民為了感謝父親,也經常送來家中自行耕作的農作物。父親還沒退休前,「看診總是隨call隨到!」更常常吃飯吃到一半、不管颱風來襲,都毫不猶豫地,驅車前往替病人看病。
「我的人生其實很幸運,但很多人無法天生就很幸運。」施純仁說,小時候因父親得到日本人的賞識,讓他可以就讀日本人的學校,甚至在白色恐怖時期,他因發表過幾篇評論文章,也差點被槍斃。
「我曾經看見一位腦子裡仍卡著子彈的士兵,前一天神智清楚,隔天就天人永隔。」施純仁回憶當初他選擇醫學界最冷門的腦神經外科的原因說,1945年那一年,他還是台大醫學生,在醫院幫忙救治傷兵,遇見了一位腦袋仍有子彈的傷兵,前天還與他有說有笑,但因當年台灣沒有腦神經外科醫師,來不及替這名傷兵清除腦中血塊,使他隔天因腦壓升高而死亡。為此,他深受刺激,便下定決心,走上腦神經外科的路。
「配合政府首次推動的戒菸運動,我就從自己戒菸做起。」施純仁笑說,回想他初任衛生署長,發現男性肺癌與腦中風,分別是國內死亡率排名1、2名的疾病,但菸齡有20年的他在母親過世當天,想起母親在世時總是勸他戒菸,他便決定從此不吸任何一口菸,最後更排除眾議,首推戒菸運動。
施純仁擔任衛生署署長內內,曾制定出《醫師法》、《醫療法》與合法的器官移植等,為台灣醫學政策豎立了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