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染腸病毒 罹糖尿病風險較高

李昀澔 2014/10/19 18:25 點閱 3984 次
第1型糖尿病患者多需終生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研究顯示,亞、非及南美患者罹病恐與曾受腸病毒感染有關。(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第1型糖尿病患者多需終生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研究顯示,亞、非及南美患者罹病恐與曾受腸病毒感染有關。(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台灣每年4至6月及9月初「開學季」,都會有腸病毒流行,研究顯示,亞洲、非洲及南美地區曾受腸病毒感染者,罹患第1型糖尿病風險較高。

腸病毒包括3型小兒麻痺病毒、23種克沙奇A型、6種克沙奇B型、30型伊科病毒等60餘種,主要經由飲食、飛沫傳染。感染者常無明顯症狀,或在口、舌、四肢、咽部出現小水泡,以及發燒、手口足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其中又以小兒麻痺及腸病毒71型感染,較容易引發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

過去認為,第1型糖尿病是與遺傳有關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免疫細胞異常攻擊胰臟組織,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中國醫藥大學團隊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的研究,透過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2000至2008年間,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曾感染腸病毒者,罹患第1型糖尿病風險較常人高出48%。

研究人員分析,芬蘭及瑞典等國,第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冠於全球,卻罕有腸病毒感染病例傳出,顯示在北歐地區,基因是影響糖尿病罹病機率的主要因素。但從就醫紀錄來看,在亞、非、南美等地區,糖尿病診斷時間有季節之分,據研判應是受腸病毒流行季影響。

而以台灣為例,第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雖不高,但由於近年腸病毒大流行,使第1型糖尿病患者,有略為增加趨勢。

儘管目前尚未釐清腸病毒感染後引發第1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但研究團隊建議,若能增加兒童腸病毒疫苗接種比例,或可降低糖尿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