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針對各界痛批,食安風波凸顯政府缺乏跨部會聯繫問題,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直言,行政院集合11個部會成立「食品安全會報」,但成效有限。從今起應每2週召開,食安問題才有望通盤解決。前食藥局長康照洲則認為,食安主管單位太多、太雜,可從整合農委會及食藥署開始進行組織改造,以避免「踢皮球」或權責重複的問題。
【食安比照防疫辦理】
台大論壇25日邀集前衛生署長陳建仁、台大毒理所教授康照洲、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義美總經理高志明等人,研討如何改善國內食安管理體系。陳建仁指出,政院為解決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在2010年就編列近新台幣2億7千萬元預算,以建立食安事件「風險預警、管控」及「危機處理」系統,也數度增加食藥署及各地區管中心人力。
「食安管理至今未盡完善,主因就是缺乏整合性的『預防』措施。」陳建仁解釋,食安會報在2010年2月初,由時任政院副院長的新北市長朱立倫首度召開,納入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財政部、環保署等11個部會,也廣邀主婦聯盟、食品科技學會、營養師全聯會、工總等民間團體參與,但多以問題解決導向為主,會中各項建議也無法確認是否落實,因此難以預防食安事件再度爆發。
【政府組改管理食安】
「食安會報每半年才開1次會,實在太『鬆散』。」陳建仁表示,政院禽流感防治會報在國際禽流感高風險期,每2週召開1次會議,並由研考會追蹤各部會執行成效,提出獎懲,且每年提出新的防疫對策,使2003至2008年間,國內從未有禽、豬及人類感染禽流感;因此食安會報應比照禽流感防治,隔週開會並持續1年以上,食安問題才有機會獲得通盤解決。
「政院層級的食安會報密集召開,才能發揮『監督』效果。」康照洲指出,日本「內閣府」(相當於我行政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甚至每天都召開會議。他強調,有關食安業務的標準訂立、管理與稽查,不能全由衛福部「球員兼裁判」,高層必須積極介入,才能有具體成效。
除加強跨部會「橫向」聯繫外,康照洲呼籲,政府仍有組改必要,以日前「餿水油」事件為例,有關食用、飼料或工業用油進口的管理責任歸屬不明,造成不肖廠商有機可乘。「農藥歸農委會管,農藥造成的食品重金屬汙染卻歸食藥署管,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康照洲說,要在短期內整合出食安單一主管單位很難,但可從農委會及食藥署相關業務著手整併,以避免權責劃分不清或卸責狀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