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行銷補助 別選動作片

楊泰興 / 文字工作者 2014/08/29 18:06 點閱 2822 次
《露西》的問題出在過多的邏輯疏漏,讓該片說服力大減。(photo by Lucy 官網)
《露西》的問題出在過多的邏輯疏漏,讓該片說服力大減。(photo by Lucy 官網)

在暑假的末端,國際大片《露西》讓許多朋友在臉書上異常激動,「看露西,很過癮,因為一開場就看到國旗,還有好多台灣的場景。」朋友說。不只國旗, 地標建築101 大樓時不時出現在畫面,主場景酒店也不隱諱提及「晶華」,醫院招牌更大刺刺地書寫「三軍總醫院」,甚至連飲料杯都出現「台北」大字。台北這個符碼,在電影當中不斷呈現。

負面行銷非重點
被這部電影感動的國人不少, 但微詞的也大有人在,批評大多是電影「負面行銷台灣」,他們也批判片子強化了西人眼中對東方的刻板印象。的確,片子是對台北帶著殖民地想像,例如倉庫那段戲場景,與許多電影香港場景似曾相似;而陳舊的醫院場景,毫不設防的酒店,都成了治外法區,隨意殺戮,對於台北的進步,也沒有公正對待。

不過,如果用這樣角度來看, 那麼,這部電影的典型大反派全都是韓國人。據說韓國三星也花了不少錢贊助,豈不更冤枉。作品到底還是導演的作品,商業製作也必然相當程度迎合了市場觀眾們的期待跟想像,負不負面行銷,不應是討論重要標準。

《露西》在台北開拍之際,為了補助與否、台灣媒體過度緊迫盯人等事情,搞得滿城風雨。平心而論,台北市花了3750 萬元台幣,換來這樣的好萊塢大片的過半片長曝光度,算起來不可說是划不來,比起《變形金剛4》, 重慶武隆景區花了6 百萬人民幣搞置入,卻被誤以為是香港郊區,盧貝松真的是誠意十足。我也相信盧大導演是認為台北適合,才選擇台灣開拍,而非看上百萬美金的補助,這區區之數, 多置入2 個產品就可以打平。

《露西》的問題出在過多的邏輯疏漏,讓該片說服力大減,例如女主角一開始說要上課,是個留學生,但卻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十分突兀。平心而論,露西是成功的商業大片,特殊的敘事風格、強烈的盧式風格、一波接一波的強烈剪輯手法,如同置身於爆衝渦輪跑車,腎上腺素分泌十足,是有魅力的商業片。

動作片缺情感聯繫
就「城市行銷」角度來說,我必須說:「無論被贊助影片拍得好不好,動力作片都不宜是受贊助的對象。」城市補助動作片基本上都是徒勞,因為動作片的特質,讓觀眾很難對電影中的場景產生情感連結,動作片剪接快、不強調人、景、物的感情牽絆, 而細膩的感情聯繫,正是我們期待的重點,讓我們願意遠赴該城市,重溫影片情節。《海角七號 「阿嘉的家」正就是如此。
反過來,我們會因為酷斯拉摧毀了紐約,而去紐約嗎?相同地,看那麼多在曼谷取景的動作電影,我們會因此對曼谷有任何好感嗎?
《露西》如果把地點稱謂統統改成香港,也絲毫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這些動作片場景在外國人眼裡,就是加些異國風情的辛辣調味料而已。以國片《痞子英雄》當中,不斷出現的碼頭械鬥場景為例,難到真會激起人們油然想去一遊的念頭嗎?

補助應謹慎
倘若預算充沛那就另當別論, 但當補助資源有限時,該不該以城市行銷經費補助《露西》這類影片,重點就不在於該片是不是大製作、有沒有負面行銷這座城市,而是在一開始就應遴選出適合的片種進行補助。從《露西》這部電影,我們得到難得的一次經驗,可供之後地方政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