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與經濟 利弊值得再思

林自軒 / 成大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研究生 2014/08/28 09:27 點閱 3326 次

新聞報導,台北行天宮有感近年來自然環境變遷快速、暖化現象日趨嚴重,決定自26 日起廟埕將不再設置大香爐和供桌,也就是信眾不再燃香與準備牲禮供品。

而在另一邊,行政院公審會22 日以「公投主文與理由相互矛盾,無法了解真正意思」為由,否決了台大資工系教授高成炎領銜所提,「你是否同意新北市台電核四進行裝填核燃料棒試運轉?」之公投提案。

核電相對環保

減碳已是全球共識,然而大眾對於核能卻仍有諸多分歧而無共識。由於核能在二戰時展現過於猙獰,與媒體長年來的誇大及渲染,加上政客的算計,使得核電遭受了太多資訊的扭曲。事實上核,以比較性、技術性、加上務實性的觀點來看,核電是相當環保的能源。

關於核電有許多真相是被誤解的,如在機組設計與鈾濃度上,核電廠絕對不會像核彈一樣爆炸。核電廠最大的危害是氫爆,但由於圍阻設施,危害不可能會擴散到電廠外的範圍。

核災的部分,依據WHO 的報告,福島核災中因輻射致死的人數是零,多數謠傳的死亡人數是由於海嘯與地震所造成。至於三浬島事件,根據美國核管理委員會報告,該事故也沒有導致人員死亡或受傷,人為恐慌遠超越公安危機,而這正是因為圍阻設計之功,才沒有釀成重大傷害。

核能導致死亡人數少

從務實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基載發電( 可以全年全日無休的發電) 只有火力與核能。所有替代性方案均須考量其是否足夠成為基載,不然只能作為輔助發電。而許多受討論的替代性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天然氣、地熱等由,在技術、能源密度和成本上,均難以取代核電的優勢地位。

核四、核能,都不是獨立的議題,而是整體能源經濟政策的一部分。若非核〈廢核〉之後,必須以火力( 燃煤或燃氣) 替代,發電成本勢必增加。以日本為例,在三一一事件後廢核的日本,竟因大量進口燃料而導致貿易赤字,不得不重啟核電。而德國廢核政策也使得電費大幅上升使得,引發政策爭議與產業出走的現象。

非核影響經濟競爭力

在非核家園之下,少了核電的選項,能源供給98%以上將依賴進口將,加上電力供應屬孤島型系統的台灣能源,勢將集中於燃煤和燃煤,受到國際天災、戰亂、政治變動的影響程度將大幅提升。使我國能源供給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更進一步影響經濟競爭力。

學者早已指出勢,若暖化持續惡化沒有改善,那麼五十年後,世界會因極端氣候導致生態與人道危機。當反核者直指核廢料禍害百萬年時也應該想到,核電廠服役四十年所產生的高階核廢料總和只約一個足球場大小,並且以層層隔絕方式儲至地下與水池,與生態圈完全隔絕。

比起將大量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的火力發電,哪個更環保? 並且隨著科技進步,核廢料處理的方式會更進步更乾淨,而目前也有將再利用之初步技術,但前提是要給後代更保險更免於浩劫擔憂的環境。

暖化與溫室效應迫在眉睫,重大生態與社會危機也紛至沓來,其中的權衡輕重難道不該深思?更理性務實的面對核電,才是對下一代負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