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手指皮膚表面細菌分部的「菌相」,竟與智慧型手機螢幕上的菌落如出一轍。美國奧勒岡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線上期刊《PeerJ》的研究指出,「低頭族」每天平均觸碰手機螢幕達150次,在頻繁接觸下使手指上聚居的各種菌種,超過8成都會「呈現」在手機螢幕上;或可透過檢測手機上的菌種,評估各種致病細菌散播的情形。
研究人員採集受試者拇指、食指及手機螢幕上的菌落,並比對菌種的基因序列,結果發現拇指與食指上有96%的菌種完全相同,若與手機螢幕比較,則有22%的菌種相符。
由於手指及螢幕上有超過7千種細菌,若僅比較細菌數較多、也就是菌數超過總菌量0.1%的菌種,則螢幕上有82%的菌種與食指相符,其中包括一般人口腔內常見的鏈球菌,以及皮膚表面常見的葡萄球菌與棒狀桿菌。
奧勒岡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詹姆斯米朵表示,手機螢幕上的菌種都是所謂的「正常菌落」,也就是並不會致病;研究人員進行「交叉比對」後也發現,手機螢幕上的菌相與該手機主人的手指最相似,女性的相近程度則略高於男性。
「日常用品上的菌落,都很可能與身上的類似,」米朵分析,手機螢幕上的菌種不僅來自使用者的手指,也可能來自手機主人身處的環境,以及曾經接觸過的其他人,因此未來除抽血、驗尿等檢驗方式外,或許也能透過分析手機等使用頻率最高的設備,或採集自生活環境的檢體,來評估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或監控致病菌傳播的途徑。
米朵說明,若在醫護人員或探病的民眾「進出」醫院時,檢測其手機上的菌種,就可藉此察知是否有致病菌被帶進或帶出醫院,以加強院內感染的防治工作。
延伸閱讀:研究原文。
https://peerj.com/articles/447/